香亭
1936年秋在航船上拍的“双宝珠”。张友仁/供图
黄岩北城将军岩突兀嶙峋,“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九个隶书字样的摩崖石刻赫然醒目。崖下,乱草萋萋,蔓枝纵横,一座孤冢孑然坐立,书有“元魏国公泰不华之墓”的墓碑爬上了蔓藤。
600多年前,唐门山麓的永宁江上百舸对峙、刀光剑影、浊浪排空。台州“达鲁花赤”泰不华与抗元首义的方国珍鏖战于此,尽节殉国。风云变幻,鲜为人知的泰不华已被厚重的历史烟尘所湮没。
殿试右榜“状元”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原名达普华。
《元史》卷一四三列传第三十之《泰不华传》载有泰不华的生平事迹。父塔不台,武将,曾入直宿卫,初居丽水,历仕台州录司判官,遂家居台州,入籍临海。因父早故,幼时的泰不华被台州名儒,官至集贤待制的周仁荣(黄岩人)收养并受其教育,青灯黄卷,孜孜不倦。元延佑七年(1320),十七岁的泰不华参加江浙乡试便获得第一名。元至治元年(1321)殿试右榜(两榜之一)第一,授集贤院修撰,闻达于四方。
敢于担当 不惧太后
泰不华深得儒家思想的进取精髓,居官砺节守正,表现为一种社会担当精神。
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载,泰不华为官:“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
元惠宗妥欢睦尔即位时,加文宗皇后为太皇太后,大臣燕铁木尔、伯颜皆列土封王。在太后的淫威下,许多人噤若寒蝉,势利者避之唯恐不及。泰不华则一身正气率领朝中同列上疏诤言:“婶母不宜加徽称,相臣不当受王土。”太后怒,欲加杀害。泰不华对众人道:“此事是我发之,甘受诛戮,决不敢累诸公。”太后听后,转怒为喜,云:“风宪有臣如此,岂不能守祖宗之法乎?”赐金币二,以表彰其直言。
24首诗载于《元诗选》
泰不华不仅是大元朝耿介正直、声满全国的名臣,还是一位饮誉士林的文坛大家。留有诗集《顾北集》,收入24首诗,载于清顾嗣立的《元诗选》初集。
从相关史志看,泰不华所作诗文大多散失,存世仅有27首。
台州学院中文系的何方形先生在其《泰不华诗歌创作初论》一文中认为:泰不华的诗歌绝不是那种面壁虚构之作,而在总体上都表现为以浩气为血脉的真诚流露,映现出诗人的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并努力使审美显示出新颖、警策,展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诗意的空间,具有一种积极的美学意义,在元代近二百名少数民族诗人中,也是独树一帜。
书法被历代鉴赏家视作珍品
泰不华的书法作品也冠绝一时,被历代鉴赏家视作珍品。
现在,我们有幸还能够欣赏到他留世的几幅作品:《陋室铭》篆书卷、嵊县清风岭《王贞妇碑》、巩义《元赠清河郡公张思念碑》篆额、《绍兴路重建旌忠庙记》篆额、绍兴《赵承务去思碑》篆额等。其中,篆书《陋室铭》卷较为有名,其笔线清雅婉丽,温淳典雅,被藏家认为是希世名迹,现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是泰不华于至正六年(1346)正月二十八日所书。
与方国珍在永宁江对决
《元史》载:至正八年(1348),台州方国珍作乱,数次打败元军,并活捉了元朝江浙参政蒙古人朵儿只班。朝廷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反而“势益暴横”。泰不华以“江东廉访使”身份考察实情,上书元廷,建议诱捕方国珍兄弟,未受到采纳。结果,方国珍“复入海(为盗),烧掠沿海州郡。”
至正十一年,元朝将领索罗帖木儿被生俘,又替方国珍上表元廷,表示“投降”。元廷不侦真伪,再次答应“招降”。泰不华“闻之痛愤,辍食数日”。
《元史》详尽记录了那次史诗般决战的过程。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个叫高岗(原名何景善)的黄岩人可能与泰不华并肩作战。他们是同窗,同师紫岩周先生,后来成为泰不华的高参。在世居黄岩澄江街道何氏族人代代相传的《东江何氏宗谱》中,记录了一些关于泰不华的情况。并且,何氏家族数百年口口传承,传颂着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何氏后裔何志方听老辈们说,方国珍用小船分割了泰不华的船队,致搁浅,再围而攻之。这些情况与史料“以小舸二百突海门”是相吻合的。
生于斯长于斯的方家兄弟,像极了能爬、能跳、能游、能潜、能打洞、能上树,栖息咸淡水域,纵横滩涂,滑溜机警且具有超强恶劣环境忍受力的跳跳鱼(学名:弹涂鱼),他们可以敏锐地嗅出海风中潮汐的信息。方家军占尽天时,占尽地利,利用潮汐,因地制宜地发挥战术优势。马背得天下的元军,往往水战受挫。
泰不华舍生取义,以死报国,文人士子纷纷以文哀悼,以达敬仰之情。从元末到清末,吊唁、哭祭的文章层出不穷。
最具台州地方文献价值的《台学统》,则将泰不华收录到气节门忠节目当中。
清朝为他重建崇节祠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震动中国,亿万国人需要英雄引领、感召。江伯震等一批黄岩文人,向县令关钟衡提出募资重建年久圮废的崇节祠。
当年,建祠五楹,并由担任宁波府训导的江伯震(青)在约二十米高的将军岩上,镌刻“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九个大字。
2007年为他建墓和将军庙
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狂流中,崇节祠和泰不华墓冢等建筑难以逃脱被毁的厄运,这个祭祀忠臣、膜拜英雄的圣地沦为荒野。
2007年,长塘村的老人们重建了泰不华墓。同时,临江建了一座将军庙。主殿祭祀方国珍四兄弟,副殿祭祀泰不华。尚存的一座年代久远的,刻有“敕封魏国公之龙位”的雕龙香亭,供于上位。仅有此物,才能说明这个庙宇的前世今生。
曾经与方国珍为敌
如今两雄同坐一祠
香火袅袅,曾经不共戴天的仇敌如今端坐在了同一个祠堂,共同接受信众的膜拜。
生长在永宁江岸边的长塘村老人们惯看秋月春风,但凡是为国尽节的忠臣、保境安民的好汉统统敬为神祇,拿来祭祀,护佑一方康泰。
百年前,钦加二品顶戴的浙江宁绍台道仪征吴引孙在《台州重建崇节祠记》中阐述了“忠义治世”的一个观点。
崇节祠、唐门双塔、摩崖石刻等组成了黄岩有名的人文景区,被称之为“双宝珠”。
“双宝珠”被厂房包围,何时恢复容颜
令人叹息的是,百年前的美景胜地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厂房。这些铁皮瓦盖就的简陋厂房,紧紧挨着原本突兀高峻的将军岩和原本舒缓柔美的江岸。泰不华墓则被厂区包围,仅留下一片狭小的空间,像是被圈禁了的冷宫。
2016年年底,长塘村委会主任虞广林用柴刀一路披荆斩棘,带领笔者拜谒了将军岩崖下凄凉孤寂的墓冢。墓冢上方的崖壁间,“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九个如斗大字辉映在如血的残照里,赫然醒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浸润人心、服务人民,增强城市软实力。“双宝珠”这个文化地标是黄岩文化的根基,也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地。它可以赋予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和自豪感。
现在,“文笔”“文星”双塔重新耸立于唐门山上,让消失了半个世纪的乡愁得以慰藉。朱智勇先生用毕生的积蓄捐资150万,建造了乡愁之塔。这是他对于家乡最美好的缱绻,也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仰望的高度。
“双宝珠”这个形胜之地,何时才能恢复往日容颜呢?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