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期间,吴国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政权,从孙权皇帝开始,吴国就甘心偏居江东,不考虑建立全国性政权。
事实上,这种认知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孙吴建国与诸葛亮的无奈
蜀汉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国力迅速衰弱。为了防止蜀汉被曹丕勾结孙权群殴,诸葛亮只好派遣使者去吴国向“大魏吴王”孙权表示修好数年后,孙权宣布登基做吴国皇帝,消息传到成都后,在蜀汉朝廷引发争论。
在我国古代传统中,天无二日,天下不能同时存在两个及以上的皇帝。因此当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皇帝时候,往往会出现不承认对方帝号的现象:比如北宋时期,辽朝皇帝曾和宋朝皇帝商议双方以南北天子的称号自居,但被宋朝皇帝否决。
因此,当孙权称帝后,蜀汉朝廷就有人指出:蜀汉不能承认曹丕的皇帝称号,也不能承认孙权的帝号。
但诸葛亮很现实,在诸葛亮的主张下,蜀汉表示承认孙权的帝号,而孙权也表示承认刘禅的帝号:这种互相承认对方帝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很罕见。
孙权的雄心与让步
事实上,孙权骨子里,也并不希望承认曹丕和刘禅的帝号。曹魏是吴国的头号敌人,因此孙权不论是否承认曹丕的帝号,曹丕都不会对吴国善罢甘休。而刘禅的帝号,孙权也不想承认。但无奈的是,孙权也不想同时将蜀汉和曹魏当作敌人。于是,孙权做了让步:承认刘禅帝号。
孙权的雄心很大。在东汉十三州中,吴国实际控制荆、扬、交等几个州,蜀汉只有益州这一个州,其余的州在曹魏实际控制范围内。
但是,在吴国朝廷里,这十三个州的州牧一个都不少——这便是三国历史上的“遥领州”制度。(按:后来孙权为了向蜀汉表示友善,在承认蜀汉帝号的同时,撤销了吴国益州牧这个职务)从这不难看出,孙权自我定位,是全天下的皇帝,而不是江左之地的君主。
骨感的现实
孙权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作为少年时代就坐镇一方的英主。孙权当然不是将“天下共主”的理想放在梦中,而是也做出过一系列的努力。不过这些努力,最终都付之东流。
先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准备攻下曹魏实际控制的合肥,然后长驱直入,但是,这一战孙权败了。
曹丕刚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打算利用曹魏新换天子,局势不稳的机会,联络孙权北伐曹魏,并且孙权和诸葛亮约定:曹魏国土由蜀汉和吴国共同瓜分。孙权也很坦率表示:天无二日,曹魏灭亡后,蜀汉和东吴必有一战。
但是,这次北伐,蜀汉和吴国依旧败了。
因此综合来看,孙权乃至吴国皇帝并非甘于偏安一方之人:甚至吴国末代皇帝孙皓还幻想灭亡晋朝,迁都洛阳。但是,现实的失败,让吴国只能存在于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