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绚丽多彩巩义窑,尽显大唐中原瓷韵之美

2020-09-05新闻14

巩义窑始于汉,发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巩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名声显赫,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烧制出青瓷和黑瓷,还发明了早期的白瓷,唐代的白釉、青釉、黑釉、黄釉、酱釉及绞胎釉等,绚丽缤纷,特别是青花瓷的烧创,更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瓷器的发展起着非凡的意义。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公元四世纪末,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大环境中,陶瓷业获得活力和迅速发展。根据考古证实,北魏时期巩义窑创烧了北方最早的青瓷、黑瓷与白瓷,尤其是白瓷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个新的瓷器品种,还奠定了隋唐时期“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基础,为后来千变万化的彩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北魏的青釉钵、黑釉碗、白釉碗。

青釉瓷器,因选用含铁量较低的原料制作瓷坯,提高了胎色的白度,增加了釉色的纯度。这种白胎青瓷的烧制,不仅标志着北方制瓷工艺在原料选配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为北方早期白瓷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黑釉瓷器,巩义窑发现的北魏时期的黑釉瓷器是目前所发现的北方最早的黑釉瓷器。

2】隋代青釉带盖盂

隋代开启了中国先的大一统时期,虽然国祚不长,但为唐的繁荣兴盛做了积淀。这个时期巩义窑生产的施条状绿色釉彩以及在淡黄釉上加绿釉的釉陶器,可谓是唐三彩的前身。

3】隋代白釉侍女俑

白胎,身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处红彩绘条带纹,釉有细小开片。塑像表情甜美,形象生动。

4】匣钵

这两个就是唐朝烧窑的匣钵。陶瓷坯成型施釉后不能直接经火烧烤,否则会因为烟尘而变色,精细白瓷等必须装入匣钵才能入窑点火,这样釉色才能比较纯净。

匣钵以耐火材料制成,要求耐急冷急热性好,使用寿命长。

5】各种支烧

瓷器放在匣钵里为了不使器足与匣钵直接接触而粘合,需要各种支烧把它们隔开,而且使用支烧可以增加瓷器的产量。

以下展品均为唐代陶瓷

6】白釉盖罐、唾盂、塔式盖罐、三足樽、粉盒。

7】白釉扑满

扑满是啥?是古代的存钱罐,储蓄铜钱用的。陶瓷扑满出土较少,罕见传世之器。主要是因为有进孔而无出孔,要想取出铜钱,必须“满而扑之”,成为碎片。它让孩子在玩耍之中不知不觉的养成了节约勤俭的品质。

8】黄釉薰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发色剂是铁。敛口、斜肩、直壁、圈足,口、肩、壁上共饰三道弦纹,上腹部三圆形镂孔与三组六条七孔长镂孔相间。胎质坚硬,内部未施釉,外部除底外均施黄釉,釉色温润,灰白胎。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熏炉,这件黄釉熏炉做得比较别致,它是整体拉坯之后,后来由人手工切成竖楞,手工和模制综合做成,造型比较别致。

9】棕黄釉双龙柄尊、黄釉镇墓兽

10】浅黄釉绞胎枕。

绞胎,是唐代巩义窑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又称搅胎或绞泥。器型整体长方形抹角,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图案,周边为木理纹,周壁有五组不规则木理纹。器表施黄釉。粉白胎。它是由一深一浅两种瓷泥杂糅而成,主要是白的磁泥和深色的瓷泥,都做成片状之后,然后交叠在一起,捻出来的,类似于家庭做金银花卷的做法,然后把它切开了,直接粘起来就可以了。它的成品率不高,有时候为了节约,当时的工匠将花纹表现于最突出的枕面上,花纹做的特别精美,侧面就做得简单一些。

11】青花碗残片

不要小看这淡淡的一缕浅蓝, 也许这些蓝色釉的出现就是唐代青花瓷的前身。

12】青釉小口罐、敛口盖罐。

唐代我国青釉的窑厂集中在南方。巩义窑生产的青瓷无法与南方的越窑相比。

13】白釉兽面贴花罐

侈口,沿外卷,束颈,丰肩,平底,上腹堆塑六个兽面贴花,子母盖,盖呈碗形,白胎,青釉,施釉到底。

这件白釉兽面贴花罐是模制的,先是模制之后,再将外面的雕刻贴到罐体上,模制加粘贴。唐代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贴塑,有堆贴,这个就是外面贴塑成瑞兽。

14】白釉双龙柄尊

盘口,束颈,平肩,鼓腹,平底,腹部下收,肩部对称饰两龙头状柄,灰白胎,施白釉。

到了唐代,白瓷几乎就作为巩义窑的主要产品了,青瓷产量很少,白瓷大量的出土。而且,还发现了匣钵,说明当时精细的白瓷要经过匣钵来烧,匣钵可以挡住窑渣、窑火、窑灰对于瓷器表面的腐蚀和破坏,使表面更加沉静。

15】黑釉三足炉

16】茶叶末釉瓶

茶叶末釉瓷器,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度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色黄绿掺杂,在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颇似茶叶细末,故而得名。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巩义窑烧得十分成功。

17】彩绘双面镇墓俑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巩义的彩绘陶真是丰富多彩呢。这样的双面俑可是头次看到。

18】彩绘镇墓兽

19】彩绘面具式镇墓兽

20】彩绘塔式盖罐

21】彩绘武士俑

武士身着甲衣,披臂,束带,胸前左右各配一圆护。束甲使用丝带,自领以垂直向下至腰际横束。膝部各饰一兽面,足著尖头黑靴。通身分别施以红、黄、酱、黑色彩绘。

22】彩绘女坐俑

23】彩绘女立俑

24】彩绘人首蛇身交尾俑

这件彩绘陶是粉红胎,胎质较坚硬,中空底座,座上男女俑相背交尾,形成圜状,圜状呈蛇体形,蛇体上有脊状突起。

它是一男一女两个背对背,是人祖伏羲、女娲的的形象,呈蛇形交尾。这种雕塑的形象在唐代还是不多见的。这件展品经常出国展出,因为它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外国人指名要这件。因为它是先烧成素胎,然后在上面画上彩绘,就不再烧了,所以很难保持彩,出土了之后,只是留有片片的痕迹。

25】绿釉净瓶、长颈瓶、罐、杯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颜色釉。汉代就已经烧制成熟。巩义窑出土的唐代绿釉器胎上均施有白色化妆土。

26】三彩骆驼

27】三彩唾盂、三足炉、灯台、塔式盖罐、梅花脉枕。

长方体梅花脉枕,上、下均有横六纵四方形梅花花纹,花蕊棕色,花瓣内为白色,边为黑色,除花外,枕上下面其它部分为绿色,边沿为棕色,四侧面均施以黄、白、棕、绿点彩,自然流釉。

28】三彩辟雍砚

29】三彩九星盘、三彩七星盘

30】三彩鸭衔梅花杯

通体呈鸭形,鸭尾为一朵花,花中心为杯口。鸭曲背回首,口衔花瓣,鸭腹呈椭圆形,两翼羽毛纹饰清晰,腹部羽毛为乳钉纹装饰。造型优美活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应该完全仿金银器的造型。

31】三彩鸭形盒

32】三彩猴

33】三彩埙和人面埙范

34】三彩人面镇墓俑和三彩兽面镇墓俑

兽面,头顶弯曲双角,上有副角,根部有节,根基部有一宝珠,脑后有火焰状饰,板须,须毛浓重,板须前有小耳。胸肌发达,肩部生半月形双耳。蹄足。蹲坐于镂孔中空高台座上。粉红胎,除后角外其它均施黄绿棕三色自然流釉。

35】三彩宝相花纹三足盘

36】三彩文官俑

文俑拱手而立,头戴进贤冠,,面部安祥,颈胸袒露,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胸前假两,下着长裙,脚穿笏头履。文官俑代表着墓葬主人的级别,一定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配有。文俑非常写实,这一点,从他们佩戴的帽子上可以看出。面部表情都很文静、肃穆。头上原来施了特别鲜艳的彩绘,现在已经剥落。

37】三彩文官俑

38】三彩男俑

39】三彩献宝俑

女俑拱手站于托盘上,身微左侧,头戴宽沿外卷风帽,黑发外露,袒面带微笑,眉清目秀,脸擦红粉,嘴边有黑痣,身着大翻领长袍,束腰带,腰间挎壶,脚穿穿靴,右手持宝,左手上托,作献宝状。

巩义窑创烧时间早、窑址规模大、产品品类多、制瓷技术精,既有交融、创新的能力,又有蜕变、成熟的技艺,并取得绚丽、辉煌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唐代#白瓷#青釉收藏

黑釉瓷器,巩义窑发现的北魏时期的黑釉瓷器是目前所发现的北方最早的黑釉瓷器。

2】隋代青釉带盖盂

隋代开启了中国先的大一统时期,虽然国祚不长,但为唐的繁荣兴盛做了积淀。这个时期巩义窑生产的施条状绿色釉彩以及在淡黄釉上加绿釉的釉陶器,可谓是唐三彩的前身。

3】隋代白釉侍女俑

白胎,身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处红彩绘条带纹,釉有细小开片。塑像表情甜美,形象生动。

4】匣钵

这两个就是唐朝烧窑的匣钵。陶瓷坯成型施釉后不能直接经火烧烤,否则会因为烟尘而变色,精细白瓷等必须装入匣钵才能入窑点火,这样釉色才能比较纯净。

匣钵以耐火材料制成,要求耐急冷急热性好,使用寿命长。

5】各种支烧

瓷器放在匣钵里为了不使器足与匣钵直接接触而粘合,需要各种支烧把它们隔开,而且使用支烧可以增加瓷器的产量。

以下展品均为唐代陶瓷

6】白釉盖罐、唾盂、塔式盖罐、三足樽、粉盒。

7】白釉扑满

扑满是啥?是古代的存钱罐,储蓄铜钱用的。陶瓷扑满出土较少,罕见传世之器。主要是因为有进孔而无出孔,要想取出铜钱,必须“满而扑之”,成为碎片。它让孩子在玩耍之中不知不觉的养成了节约勤俭的品质。

8】黄釉薰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发色剂是铁。敛口、斜肩、直壁、圈足,口、肩、壁上共饰三道弦纹,上腹部三圆形镂孔与三组六条七孔长镂孔相间。胎质坚硬,内部未施釉,外部除底外均施黄釉,釉色温润,灰白胎。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熏炉,这件黄釉熏炉做得比较别致,它是整体拉坯之后,后来由人手工切成竖楞,手工和模制综合做成,造型比较别致。

9】棕黄釉双龙柄尊、黄釉镇墓兽

10】浅黄釉绞胎枕。

绞胎,是唐代巩义窑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又称搅胎或绞泥。器型整体长方形抹角,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图案,周边为木理纹,周壁有五组不规则木理纹。器表施黄釉。粉白胎。它是由一深一浅两种瓷泥杂糅而成,主要是白的磁泥和深色的瓷泥,都做成片状之后,然后交叠在一起,捻出来的,类似于家庭做金银花卷的做法,然后把它切开了,直接粘起来就可以了。它的成品率不高,有时候为了节约,当时的工匠将花纹表现于最突出的枕面上,花纹做的特别精美,侧面就做得简单一些。

11】青花碗残片

不要小看这淡淡的一缕浅蓝, 也许这些蓝色釉的出现就是唐代青花瓷的前身。

12】青釉小口罐、敛口盖罐。

唐代我国青釉的窑厂集中在南方。巩义窑生产的青瓷无法与南方的越窑相比。

13】白釉兽面贴花罐

侈口,沿外卷,束颈,丰肩,平底,上腹堆塑六个兽面贴花,子母盖,盖呈碗形,白胎,青釉,施釉到底。

这件白釉兽面贴花罐是模制的,先是模制之后,再将外面的雕刻贴到罐体上,模制加粘贴。唐代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贴塑,有堆贴,这个就是外面贴塑成瑞兽。

14】白釉双龙柄尊

盘口,束颈,平肩,鼓腹,平底,腹部下收,肩部对称饰两龙头状柄,灰白胎,施白釉。

到了唐代,白瓷几乎就作为巩义窑的主要产品了,青瓷产量很少,白瓷大量的出土。而且,还发现了匣钵,说明当时精细的白瓷要经过匣钵来烧,匣钵可以挡住窑渣、窑火、窑灰对于瓷器表面的腐蚀和破坏,使表面更加沉静。

15】黑釉三足炉

16】茶叶末釉瓶

茶叶末釉瓷器,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度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色黄绿掺杂,在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颇似茶叶细末,故而得名。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巩义窑烧得十分成功。

17】彩绘双面镇墓俑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巩义的彩绘陶真是丰富多彩呢。这样的双面俑可是头次看到。

18】彩绘镇墓兽

19】彩绘面具式镇墓兽

20】彩绘塔式盖罐

21】彩绘武士俑

武士身着甲衣,披臂,束带,胸前左右各配一圆护。束甲使用丝带,自领以垂直向下至腰际横束。膝部各饰一兽面,足著尖头黑靴。通身分别施以红、黄、酱、黑色彩绘。

22】彩绘女坐俑

23】彩绘女立俑

24】彩绘人首蛇身交尾俑

这件彩绘陶是粉红胎,胎质较坚硬,中空底座,座上男女俑相背交尾,形成圜状,圜状呈蛇体形,蛇体上有脊状突起。

它是一男一女两个背对背,是人祖伏羲、女娲的的形象,呈蛇形交尾。这种雕塑的形象在唐代还是不多见的。这件展品经常出国展出,因为它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外国人指名要这件。因为它是先烧成素胎,然后在上面画上彩绘,就不再烧了,所以很难保持彩,出土了之后,只是留有片片的痕迹。

25】绿釉净瓶、长颈瓶、罐、杯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颜色釉。汉代就已经烧制成熟。巩义窑出土的唐代绿釉器胎上均施有白色化妆土。

26】三彩骆驼

27】三彩唾盂、三足炉、灯台、塔式盖罐、梅花脉枕。

长方体梅花脉枕,上、下均有横六纵四方形梅花花纹,花蕊棕色,花瓣内为白色,边为黑色,除花外,枕上下面其它部分为绿色,边沿为棕色,四侧面均施以黄、白、棕、绿点彩,自然流釉。

28】三彩辟雍砚

29】三彩九星盘、三彩七星盘

30】三彩鸭衔梅花杯

通体呈鸭形,鸭尾为一朵花,花中心为杯口。鸭曲背回首,口衔花瓣,鸭腹呈椭圆形,两翼羽毛纹饰清晰,腹部羽毛为乳钉纹装饰。造型优美活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应该完全仿金银器的造型。

31】三彩鸭形盒

32】三彩猴

33】三彩埙和人面埙范

34】三彩人面镇墓俑和三彩兽面镇墓俑

兽面,头顶弯曲双角,上有副角,根部有节,根基部有一宝珠,脑后有火焰状饰,板须,须毛浓重,板须前有小耳。胸肌发达,肩部生半月形双耳。蹄足。蹲坐于镂孔中空高台座上。粉红胎,除后角外其它均施黄绿棕三色自然流釉。

35】三彩宝相花纹三足盘

36】三彩文官俑

文俑拱手而立,头戴进贤冠,,面部安祥,颈胸袒露,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胸前假两,下着长裙,脚穿笏头履。文官俑代表着墓葬主人的级别,一定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配有。文俑非常写实,这一点,从他们佩戴的帽子上可以看出。面部表情都很文静、肃穆。头上原来施了特别鲜艳的彩绘,现在已经剥落。

37】三彩文官俑

38】三彩男俑

39】三彩献宝俑

女俑拱手站于托盘上,身微左侧,头戴宽沿外卷风帽,黑发外露,袒面带微笑,眉清目秀,脸擦红粉,嘴边有黑痣,身着大翻领长袍,束腰带,腰间挎壶,脚穿穿靴,右手持宝,左手上托,作献宝状。

巩义窑创烧时间早、窑址规模大、产品品类多、制瓷技术精,既有交融、创新的能力,又有蜕变、成熟的技艺,并取得绚丽、辉煌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隋唐#神话传说#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