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助推乡村振兴|菏泽市文联召开《大河平野》作品研讨会

2020-09-05新闻9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4日讯 (见习记者 陈新雨) 9月4日,由山东省作协、菏泽市文联主办的菏泽市“乡村振兴文学专题创作会”暨《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作品研讨会在东明县召开。

会议以助推乡村振兴为背景,围绕作品《大河平野》,研讨所带来的时代价值、社会价值。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青年评论家丛新强,山东大学博士生、知名作家察应坤,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张存金,菏泽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田继雷,菏泽市作协主席赵统斌等参加会议并讲话。

据悉,《大河平野》一书,是一部“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的报告文学,重点记述了黄河滩区大迁建和第一书记抓精准扶贫的宏大事件,讲述的是发生在菏泽本土的“小城故事”。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孟中文在这本书中,向读者展示了黄河的历史沧桑、丰美富庶,以及基层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勾勒出了滩区人从灾难困苦中走上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艰辛历程,重点指明了进入新时代以来脱贫致富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在贺信中表示,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大河平野》的作者孟中文带着深厚的为民情怀,通过近一年的实地采访和抒写,全面细致、多角度、广视野地记录了菏泽黄河滩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走向富裕走向振兴的实践进程。作品洋溢着催人奋进的力量,体现了当代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一部鼓舞人心的长篇精品佳作。

刘玉栋在讲话中表示,《大河平野》在滩区迁建的宏大叙事中,涉及到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人物40多个,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也有不识愁滋味的童稚学子,更多的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青年一代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下派脱贫攻坚的村级第一书记,他们来自遥远的省城。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物,活跃在滩区大迁建的第一线,形成了一道雄浑壮阔、清新亮丽的人物群像。中央领导的高瞻远瞩,省市领导的雷厉风行,乡村干部的任劳任怨,第一书记的埋头苦干,共同唱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壮歌 。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书文说,孟中文创作《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着力于书写时代大事,新时代黄河滩区大迁建,是史无前例的重大工程,富含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当代大事件,是对创作者脑力、眼力、脚力与笔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具有相当的难度。作者选择这一重大题材,显示了作家的敏感度,意识到其中孕育的富矿,同时,又体现出让人赞叹创作者的勇气。孟中文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小说与散文,纪实性的文字并不多,《大河平野》是作者在时代巨变的感召下完成的一次自我突破。

丛新强在讲话中表示,《大河平野》体现了作家历史视野与当下体察的有机融合。“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是登高望远。孟中文在创作中秉持了阔大的历史视野,将黄河大迁建放在黄河发展史、齐鲁文化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之中,突显出大迁建的新时代背景,突显了建设者们的家国情怀,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创造力和中华民族不竭的奋斗精神,当下体察的现场感因历史视野而厚重,历史视野的宏阔因当下体察而切实不浮泛。

察应坤在讲话中表示,黄河滩区迁建既是数千年来黄河儿女长时期以来与黄河修养生息状态下翻开的一个新篇章,又是在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国家全面乡村振兴的一个重点工作区,《大河平野》详细记述了黄河滩区乡村发展主体在滩区迁建中的各种思想的汇聚、交锋和融合,以及他们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在具体的迁建吹沙填土、院落设计、搬迁等几个阶段所展现出的价值目标、伦理根基和道德评价。特别是这种记录直接到了村落里的具体个人,通过各个具体的人的话语、行动、结果来展现这场能够载入国家宏大叙事的决策的时代意义。

张存金在讲话中表示,《大河平野》集中描写的题材,是黄河滩区大迁建和下派第一书记脱贫攻坚。这是新时代的宏大工程,是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是山东省特别是菏泽市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是黄河滩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头戏。菏泽的黄河滩区人口几乎占全省滩区人口的四分之一,迁建工作自然任务重、难度大,但市委市政府抓得早、抓得实,既领导得力,又实施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菏泽滩区迁建任务的复杂和艰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其代表性。孟中文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题材,及时捕捉了新时代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她把菏泽的滩区迁建置于国家战略、全省举措的宏大背景下,写的虽然是一个地方的民生工程,但却是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个缩影,是全国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一个侧面。

田继雷在讲话中表示,《大河平野》这部30万字的作品,作者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可贵的苍生情节,通过挖掘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人物和故事,用炽热的情感,全景式、多角度、广视野地书写了黄河的历史、滩区的脱贫迁建以及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张扬了地域精神。作者经年累月用脚步丈量滩区,用心血倾注百姓,用笔触描摹千里平野,她就成了滩区大迁建这一民生工程的见证者,成了第一书记在扶贫路上风雨踏歌行的见证者。

#扶贫#平野#大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