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三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读三国往往会感到伤感,这不光是哪些英雄人物有了不该有的结局,而且也为这段历史的终结也会感到惋惜:为何不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中任一家来统一天下,而会是“三国归晋”这个结局?我们只能说三国就是三国,是他们三人缔造了三国,如果由他们来结束则会是三国了。因此,我们不就为司马懿的出现感到突然。
三国这个三角关系形成之后,就已经很难统一了。我们在仔细品味之后,会惊奇地发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大三角,竟然几何学讲的三角形的性质是那么的相似。他们互相牵制,既有短暂的联盟,更多的是相互攻伐,谁也奈何不了谁,这就而要一个第三方力量出现,先拆掉一边,然后徐图之。大概司马氏就是这个第三方力量了。
事实上,在三国形成的初期,唯一有可能统一的机会是关羽的荆州北伐之战。那时蜀汉进入了全盛时期,刘备取得了汉中的全胜,而关羽则作为响应,从荆州开始北伐,兵锋所指,节节胜利,曹操也只有招架之力,一度心慌都想迁都。后来有谋士给曹操出主意了,因为孙权一直惦记着荆州,但惧怕曹操偷袭,于是曹操给他去了一封信让他吃了定心丸,决定在关羽背后捅刀子。最后孙权杀死了关羽,得到了荆州,曹操也解除了危机。这是曹操第一次很好地利用了三国这个三角关系。
孙权得到荆州后又得罪了刘备,因惧怕蜀势大,于是送去了关羽首级,向曹操称臣,既有嫁祸之意,也有结盟之嫌。而刘备为何没有立即起兵为关羽报仇?也是惧怕曹操乘机偷袭,又来个腹背受敌。于是,在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才开始大举兴兵,看来对于曹魏他也只怕曹操。但遗憾的是,这次南征兵败夷陵,使蜀的国力大大削弱,开始走了下坡路,从此也不能单独威胁魏、吴中的任何一家了。
其实,刘备的心思并不是为了报仇,他只是以此为借口想乘机灭了吴,然后再向北吞并魏国,但他毕竟小看了孙权,结果兵败身死。三雄并立当然谁也奈何不了谁,可刘备和曹操死后,孙权为何没能统一三国?
这个原因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对于第二代,曹丕比起他老子也不歪,刘禅虽弱但有诸葛亮在,而孙权本人虽为当世豪杰,也并没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可记得其兄孙策临死时的话?孙策对孙权说,开疆拓土你不如我,但要保守江东一方平安、任人唯贤我不如你。孙策可谓是一针见血,将孙权看透了。所以,此时的孙权只想保住江东,况且三分天下已经形成,他才不愿意去冒险,乐得逍遥。
在这个阶段,魏、蜀、吴其实进入了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经济相对都有所恢复,当然也是一个国力积聚的过程,对于魏、蜀仍有相互吞并之心,尽管互有攻伐,但都无伤大碍。魏处曹丕之后皇室逐渐衰落,自明帝开始就进入了辅(权)臣之争,在争斗的过程中司马氏崛起,最终是大权旁落“政归司马氏”。
面对于蜀,自夷陵一战,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武将严重匮乏,诸葛亮虽有“六出祁山”,但也是勉其国而为之。到了诸葛亮过世,费袆被刺,就连一个有骨气的文臣也没有了,还谈什么统一大业。而对于第二代,刘禅是活得时间最长的,一直到了晋。但是,刘禅其人并非雄主,做了俘虏都能“乐不思蜀”,你还能指望他搞统一?
吴国也不怎么样,孙权其实訑就是个守成之君,而孙权死后,东吴的内乱就没有停止过。先是权臣之乱,后又是皇位之争。后来看起来稳当了些,皇帝的人造也总算定下来了,可却是一位暴君、荒唐皇帝。吴之所以最后一个亡国,也并非实力,而是长江天堑和庞大的土地面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