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浙大西迁谷超豪 浙大西迁的西迁颂与西征行

2021-04-10知识9

浙江大学西迁时期名人院士有哪些 中国有苦难中的奇迹的“红军长征”,也有无数文人在救国路上尽一臂之力的曲折艰苦的“文军长征”。中国的许多高校是许多都是陪着新中国一起长大的,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分分合合,无论是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还是在科研学术道路上一如既往的努力付出贡献。我们今天所讲的这所985大学,在中国历史动荡的时期,一举西迁,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这所大学就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1937年还不叫浙江大学,名字叫做国立浙江大学。“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大半江山已经被侵略,当时的校长竺可桢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精神一举西迁,在之前浙江大学就辗转各个城市,这次的西迁注定又是一次长远艰难充满未知的路途。他们在此次西迁中,不但保护下来了艰难遗留的《四库全书》,顺利完成了转移,而且在西迁之后的八年中,从未放弃教育和科研的坚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硕果累累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如今已经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西迁80周年的时光,目前的浙大虽然还达不到北大清华的层次。但是浙大作为中国顶尖大学里最全面的—文科、理科、工科实力都很均衡。全世界擅长理科的学校。

浙大西迁的初迁浙江建德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以后,由于战时情况的需要,浙江大学成立了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竺可桢校长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下设总务、警卫、消防、救护、工程、防毒、研究、宣传、课程等9股,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其中一项工作;同时成立战时后方服务队,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并须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另外开办警卫、消防、救护、防毒等训练班,由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所属各股分别负责办理。为了使一年级新生能安心学习,竺校长于1937年9月14日和西天目禅源寺方丈妙定商定,租借寺院余屋,作为1937年度新生的教学和生活用房。9日21日,一年级新生开始迁至天目山,27日起上课。虽然条件因陋就简,又地处深山,远离城市,但师生朝夕相处,不仅授课答疑都极便利,而且道德品行的陶治更为有利,因此,计划多时的导师制首先在这里推行起末。在当时来说,浙大试行导师制是国内教育界首创。学校又决定把附设的高工和高农两校迁往萧山县的湘湖。至于杭州浙大本部,由于敌机侵袭,从9月20日至10月30日,六星期中,因警报而不能上课的时间平均达16%。但浙大师生在日机狂轰滥炸的惰况下,警报一解除,仍然照常上课。到11月5日,敌寇在浙江、江苏二省间的金山卫全公亭登陆,离杭州不远,。

浙大西迁的西迁颂与西征行 《西迁颂》和《西征行》是由浙江大学学生原创的关于浙大西迁的诗文。西迁颂杭城西子,人间天堂,浙滨名校,国之成均。上虞可桢,临危掌校,涤旧气,求革新,欲承江南文风,育忠毅英才,立心天地,树我国邦。天违人愿,万事多艰,鲲鹏展翅,恰逢惊雷掣天;蛟龙入水,巧遇大旱骤至。丁丑之秋,华夏遭难,学府落泪,国运益颓,文道临渊,来日无多,去处何觅?天目禅源,西迁之始,国难当头,空门不空。登临浮玉,方知山川之广;求学净土,才晓学海无涯。黄卷青灯,难掩学子悲色;古木奇峰,不敌倭寇炮坚。寇舰登陆,浙东佳郡,无地容身,举目寻路,遥指建德。千人临江,极目眺望富春江水;齐登乌蓬,洒泪挥别故土家乡。扶老携幼,举校搬迁,五日方抵严州越池;心弦弗定,立足未稳,怎奈再度流离沛颠。庐陵吉安,六一居士文风浩然;白鹭洲头,天祥文山正气贯天。师生偕行,甘苦同当,暂居青原,奔赴赣中。江西泰和,荆广之咽喉,淮浙之唇齿,声名文物,地灵人杰。名校徙入,造福乡里,百姓称道,恩泽无量。澄江学校,广纳寒门学子;浙大码头,喜迎渡河船舟。十五里洪堤,降伏急江恶浪;六百亩荒地,化作沃土良田。戊寅仲夏,虏犯浔城,藕舫辛劳,远觅新址,倦极备息,岂。

#浙大西迁谷超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