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立冬已过,我们已经行走在2020年协奏曲的尾部了。回想过去的几个月,再看看长假里各地的“人从众”,恍如隔世,为每一个经历了这不一般年份的自己鼓个掌吧。
如果你确实明显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千万不要听之任之,这是身体发送出来的信号,多少有些因为生活或工作中的事情劳心劳力导致身体的气血不足了,一定要给够自己休息的时间,毕竟整装才能待发,此刻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跋涉之后的旅程。
假如被这些事情缠身无法抽离,留出复原的时间,那么寻求医生、药物的帮助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合理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养生药物只是次选,或者更适合有了一些临床症状的人。今天为大家介绍两味堪称“黄金搭档”的养生中药,诸位一定注意分辨自己到底适合与否,按需取用。
提到养生中药,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中药来源于本土,然而有些中药其实是漂洋过海来到华夏大地上的,中医也能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开发出外来植物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如西洋参、乳香、没药等都渐渐成为了临床常用中药,无他,就是功效好、毒性小,与本土中药配伍合用有利于机体更快恢复生理功能。
西洋参与人参同属五加科,入药部位是其根,原产于北美,现我国也有栽培。五加科的许多植物从功效上讲,都或多或少对人体有补益的作用,但各自的功效也有区别,毕竟每味中药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搭配使用方能拓宽使用范围,这也正是中医配伍的奥秘。
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凉,如果按照从寒到热的偏性,给三七、人参和西洋参排个序的话,那么西洋参>人参>三七。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生津清火的功效,归于心、肺、肾经,《药性切用》认为西洋参“补气清肺,气味浓厚,功在珠参之上”。西洋参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导致的咳喘痰血之症,或是热病后期气阴两伤所见的烦躁口渴、疲倦口渴等症。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主归肝、胃二经,主要功效为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常用于治疗内外各种出血、瘀血之证及跌打损伤。奇妙的是,三七也属于五加科植物,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说三七与人参相似,有“止血而兼补”的效果,清代名医赵学敏更是认为三七较人参更偏补血。
那么,西洋参和三七搭配在一起,究竟会发生什么反应呢?二者虽然都属于五加科植物,也有着某种关联,但中药的配伍,往往能够产生奇妙的作用。在临床上发现,西洋参和三七同用在治疗某些疾病上疗效不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
1.肾虚瘀阻型前列腺增生[1]
中医认为,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的两个主要病机在于肾虚气化不利和痰瘀内阻,所以治法上需要通补兼施。而三七兼具活血止血、消肿定痛以及补益气血之功,而西洋参主要作用于气阴这两方面,有益气生津之功。
两药合用,使瘀血肿结得以消散,继而水道自通、小便可利,使气阴津血渐渐充盈流转于体内,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滋阴益气,每天各一克打粉冲服,简便快捷,还有助于小便通畅,缓解前列腺增生,减轻或消除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多种症状。使气血恢复阴阳平衡,能消既有之苦、防未生之变,适宜于老年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小便费力、尿频、点滴不尽等症,如果前列腺肥大明显或炎症明显见无尿、尿痛明显则不适于这种调养方法。
2.血瘀气阴两虚型心脑血管病[2]
西洋参和三七二味中药合用,具有养阴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西洋参帮助增加物质基础,三七帮助增强运行之力,道路通畅、汽车满油,物资就可以快速到达该去的地方。而药理研究也发现,西洋参能强化心肌、增强活力,调整血压、抑制动脉硬化及促进红细胞生长;三七则具有扩张心脏血管,增加血脉流量,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因此,临床上常将三七和西洋参二药合用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平素就属于气阴两虚之人,比如少气乏力、口干舌燥等。
3.肠热便血
《类聚要方》曾记载用西洋参蒸龙眼肉内服,以达到清肠止血的目的。这种肠热便血患者的热是虚热,是本身气阴两虚导致的,一则气虚不摄,二则阴虚阳偏亢作用于下焦而迫血外出,所以治疗不能单纯去清热凉血止血,更重要的是补足本源使身体恢复摄血、统血的功能和阴阳平衡的状态,否则止血药、清热药撤走后热复血出,就白治了。西洋参补阳气阴,又因性凉兼有清火生津之用,再加上三七补血活血加止血的作用,还是比较适合这种气阴两虚内热导致的出血证。
不过这两味药对于阳虚畏寒,或是胃有寒湿,或是阴虚内热化火明显的患者并不适合。如果患者胃肠功能良好,且辨证属于气阴两虚夹血瘀,就可以服用。但胃部时有不适的患者,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就不适合作为养生中药长期服用。同时,因为三七活血化瘀,因此孕妇及新伤未有血瘀的患者慎用。[3]
[1]李祥雨,于华楠,邴学震,等.三七西洋参治疗前列腺增生[N].中国中医药报,2017-09-08(005).
[2]王欣.心病还须心药医 三七西洋参总相宜[N].经济参考报,2016-10-28(022).
[3]金涛.三七粉、西洋参粉可以一起冲着喝吗?[J].中医健康养生,2016(10):58.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