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标点符号的来历

2020-07-22知识13

标点符号的来历 罗全胜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标点符号的由来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现代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标点符号的由来是什么? 《说文解字》已把“”“、”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

#标点符号#说文解字#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