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经常有几十万军队的战役,而三国时动用10万军队就很厉害了,难道人口衰减吗? 汉灵帝时全国人口尚有六千多万汉未张角黄巾起义气势最盛时人数过百万各路将领奉令镇压大肆屠戮农民军黄巾军兵败后各路将领拥兵自重对朝庭阳奉阴违到最后根本无视朝庭存在变成军阀为了拓展各自领地相助攻伐死伤无数田地荒芜百姓苛延残喘全国人口断崖似的下降仅剩千其万兵员筹集困难三国时拥有的土地远广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兵团远距离作战粮草难以充足供给也无法组织超大兵团作战故,三国时超十万人的兵团作战已罕见凌远长著#
战争、战役和战斗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各是什么意思?
史上最悬殊的以少胜多战役彭城之战,五十六万人是如何败倒在三万人手里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不过30几万,为何却是二战转折点?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一共损失了八十余万人,并不仅仅是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的三十余万人马。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因为经过此战之后,轴心国与同盟国攻守异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国在整个苏联战场上保持着攻势,而苏联方面只能够被动防御,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形势发生逆转,德国由攻转守,苏联开始发动进攻,收复失地。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战役当中战败,已经无力攻打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将列宁格勒团团包围,但是久攻不下,只有南方集团军群仍旧保持着攻势。希特勒的想法是,南方集团军群向高加索油田开进,夺取石油资源,第六集团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运输,切断莫斯科的石油供应,战胜之后的德军可以经由伏尔加河北上,配合中央集团军群包抄莫斯科,再来一次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尤其是第六集团军,至此,德国的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都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德国只能与苏联进行赢不了的消耗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德国的装甲部队失去了以往的统治力,新补充的德军无论在经验还是数量上都远远少于苏联红军,装备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斯大林格勒战役。
为什么中国古代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大军,而满清人口大幅增加,一场战役出动10万人都很困难? 为什么中国古代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大军,而清朝人口大幅增加,一场战役出动10万人都很困难?有人认为是吹嘘的,古代战争规模可能并没有记载的那么,大多都是吹嘘的,水分很大,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号称多少军队是一码事,而最后经过史学家考证并且记载到史书中的,大体上是符合当时战争人数的。当然,要说清朝人口增加,能够调动的军队却有限,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将人口基数与发动战争规模挂钩。总体来说,人口基数的多少,对战争规模大小的影响并不是绝非的,能够决定战争规模的,还是跟战争的形式和统计方法有关系。比如说,战国时期的人口不过两三千万,秦国和赵国加一起人口也就650多万(秦国300万左右,赵国350万左右),但是发动的长平之战的规模却十分巨大,双方总兵力为95万,相当于秦赵两国7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参加了战争,由此可见,这几乎就是一场全民性战争了,除了不能拿武器的,几乎是全上战场了。如果按照这种计算方法,人口基数的七分之一都能上战场,在明清时期,人口上亿已经成家常便饭的时候,随随便便打一架都应该调动1400万以上的军队参战,但是整个明清时期,常规部队也就200万,能够调动的军队,十几万已经算多了,发动战争规模。
萨尔浒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萨尔浒之战,大明希望像成化犁庭一样扫荡建州,对外称集倾国之兵,号称47万大军。这个47万当然是夸大的数字,但为什么不是46万,也不是48万,而偏偏是47万呢?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出来的,而是明廷有根有据的,因为这是明朝在整个辽东地区计划布置兵力数量的2倍,正好47万。辽东镇本就长年驻有9万多边军,明廷再从全国各地抽调10万精兵出关,与辽军会合。再谕令属国朝鲜出兵2万,谕令女真叶赫部出兵2万,谕令臣服明朝的蒙古部出兵5千,以上计划内的兵力如果都能到位,合在一起刚好是23.5万。古代大国出兵,为了迷惑和威吓敌人,通常把兵力夸大一倍,23.5万夸大一倍整好就是47万。而实际上,明军总镇有吃空额,养死士的传统,辽东镇兵名曰九万,实际兵力8万余人,战前即被努尔哈赤消灭了数千。仓促补充后约8万人,除了2万堡兵防守辽左各城外,尚有6万辽兵可以集中使用。而全国各地抽调的精锐包括九边镇兵,各省土司兵,各省精锐卫所兵,名曰十万,刨去空额后约8.5万人,再加上各总镇私养的家丁夷兵,出关的实际人数约9万人。朝廷造册发粮,又仓促从四川和浙江调兵万余以齐十万之数,但川浙军团抵达晚了些天,萨尔浒之战以谁也想不到的速度结束了,四路大军五天完败。因此,开战。
历史上被称为“战神”的将军,他们都打过哪些经典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