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变性蛋白质的性质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

2020-10-01知识7

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蛋白质的性质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

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复性作用?蛋白质变性后那些性质会发生改变? 蛋白质变性作用是指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想被破坏,并导致其性质和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条件温和,结构改变不大,除去变性因素,适当条件下变性可恢复其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为复性.变性发生的改变:①生物活性丧失,②理化性质改变,包括:溶解度降低,结晶能力丧失,光学性质改变.③生物化学性质改变,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3.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互绕;形成核算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算之间的夹角A为36度,每队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碱相联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变性蛋白质的性质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失活的概念及作用力的变化 ⑤蛋白质的变性 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等作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凝结起来.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们恢复成原来的蛋白质.蛋白质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性.蛋白质变性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们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质的变性凝固是个不可逆过程.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原因 物理因素包括: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X射线、超声波等: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活性 蛋白质分子在受到外界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后,分子的肽链虽不裂解,但其天然的立体结构遭致改变和破坏,从而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丧失和其他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早在1931年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就首次提出了正确的变性作用理论.引起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有:①温度.②酸碱度.③有机溶剂.④脲和盐酸胍.这是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变性试剂.⑤去垢剂和芳香环化合物.蛋白质的变性常伴随有下列现象:①生物活性的丧失.这是蛋白质变性的最主要特征.②化学性质的改变.③物理性质的改变.在变性因素去除以后,变性的蛋白质分子又可重新回复到变性前的天然的构象,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蛋白质的复性有。

变性蛋白质的性质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

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复性作用?蛋白质变性后那些性质会发生改变? 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引起蛋白质的性质发生哪些改变 (1)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如旋光性改变,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光吸收性质增强,结晶性破坏,渗透压降低,易发生凝集、沉淀。由于侧链基团外露,颜色反应增强。。

引起蛋白质的因素有哪些?变性后性质有哪些改变?在实质中有何作用 致变因素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热、加压、脱水、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的作用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重金属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在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于消毒及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616630灭菌。反之,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就能有效地保存蛋白质制剂。蛋白质的变性很复杂,要判断变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就是物理变化。变性结果生物活性丧失: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要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应用价值1、鸡蛋、肉类等经加温后蛋白质变性,熟后更易消化。2、细菌、病毒加热,加酸、加重金属(汞)因蛋白质变性而灭活(灭菌、消毒)。3、动物、。

蛋白质变质与变性的区别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通过肽键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质分子中各氨基酸的结合顺序称为一级结构:蛋白质的同一多肽链中的氨基和酰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使得这一多肽链具有一定的构象,这些称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之间又可互相扭曲折叠起来构成特定形状的排列称为三级结构,三级结构是与二硫键,氢键等联系着的.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重金属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中游离的羧基形成不溶性的盐,在变性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因此是一个化学变化.强酸、强碱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强酸、强碱可以使蛋白质中的氢键断裂.也可以和游离的氨基或羧基形成盐,在变化过程中也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学变化.尿素、乙醇、丙酮等,它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但氢键不是化学键,因此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胶体性质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在水溶液中所形成的颗粒具有胶体溶液的特 征,如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不能通过半透膜等.溶液中,蛋白质胶体颗粒带有相同电荷,彼此排斥;而且颗粒表面极性分子能与水分子形成一层水膜,将蛋白质颗粒相互隔开,因此蛋白质颗粒比较稳定,不易沉淀.2,两性电解质 蛋白质分子除了肽链两端有自由的α-氨基和α-羧基外,许多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上存有不少可解离的基团,所以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带正电,在碱性淀液中蛋白质带负电.当溶液达到某一pH值时,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这时溶液的pH值叫做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一般含酸性氨基酸较多的蛋白质,等电点偏酸;含碱性氨基酸较多的蛋白质,等电点偏碱.可以根据不同的蛋白质的等电点,用电泳法分离蛋白质.3.沉淀反应 如果在蛋白质溶液小加入适当试剂,破坏了蛋白质的水膜或中和蛋白质的电荷,则蛋白质胶体溶液就不稳定而出现沉淀现象.可引起沉淀反应的试剂有高浓度盐类(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称为盐析),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重金属盐(如硝酸银、醋酸铅、三氯化铁等),某些生物碱试剂(如苦味酸、单宁酸等).4.变性 蛋白质因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其理化。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蛋白质结构#生物活性#变质作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