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秋分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白天和黑夜在这一日达到平衡,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天的凉意已悄然而至,每一场降雨都使气温慢慢降低,“一场秋雨一场寒”,面对昼夜温差变化,保持人体内阴阳平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在秋分时节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去适应节气的变化。
若不能适应秋季的变化规律,则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内经》言: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
本期为大家介绍几种养生方法,由内而外地在秋季调理身体,舒心地度过这个怡人美好的季节。
传统外治 固元气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体容易发生呼吸道及胃肠道疾病,适当的传统外治方法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阳气,以抵御病邪。
秋季阳气应当以收敛潜藏为主,所以在选择养生方法上以温和为宜,能够巩固元气。
节气灸
可以通过艾灸相关穴位来健脾补肾,温养体内阳气,通过脾胃的升降调节,使体内元气升降有序,周流全身。
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开展节气养生灸(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神阙穴采用隔盐隔药灸的方法,顺应节气的变化规律,调和人体阴阳状态,以达到巩固元气、养生保健的效果。
穴位: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
关元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涌泉穴: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频率:隔天艾灸1至2个穴位,每次10-15分钟,距离合适,温热为宜;
注意事项:阴虚体质患者则应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药沐足
中药沐足主要有温经通络、疏通气血、引火下行的作用,达到改善睡眠、舒缓情绪的作用。
处方:艾叶、花椒、桂枝、川牛膝、小茴香各15克。
方法:将以上中药水煎取药汁约3000毫升,放置至40摄氏度左右,沐足时水量能浸没脚踝为宜,每次时间约20-30分钟。
频率:每周1-2次。
注意事项:凡对以上药物过敏者禁用;局部有皮损、皮疹、孕妇及儿童不宜;糖尿病及神经病变患者慎用,避免烫伤。
节气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采用药物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皮肤表面,以刺激经络、调整脏腑阴阳,从而发挥散寒除湿、温补阳气作用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
节气贴敷遵循天人相应规律,在节气阴阳转换之时,能够起到调节正气,平衡阴阳的作用,包括春分、秋分、三伏天、三九天。
秋分气温逐渐下降,阳降阴升,容易导致胃肠病、呼吸病、关节痛病情的加重,为此可以采用节气贴敷,增强正气,减轻不适症状的产生。
因为辨病辨证调制不同的药膏,建议到传统疗法科咨询医生。我院传统疗法科提供春分、秋分等节气贴敷治疗,针对呼吸道、消化病、关节病痛及亚健康体质的调理。
补肺经 :由指端推至指根。可补肺益气
清补脾:大拇指桡侧,指根到指尖,来回推。可健脾和胃消食
补肾经:由指端推至指根。可补肾益精。
揉二马:按揉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关节后凹陷中。可滋阴补肾
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1寸,拇指按揉。可健脾益胃,强健体质。
揉涌泉:脚掌底部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凹陷中,拇指按揉。可引火归元,止吐泻。
情志起居 蓄精气
· 情绪容易紧张焦虑的气郁体质人群,更应注重情绪的疏导与适当的运动结合。
· 面色偏暗易长斑的血瘀体质及易过敏的特禀体质人群需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正气。
· 怕冷易倦乏力的阳虚及气虚体质人群面对秋天的凉风习习,应注重保暖,以免受凉产生不适。
饮食调养 顾阴津
秋分时节,燥气主令,对应于肺,天气也变得干燥,燥邪易伤肺阴,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故在饮食上宜食用温和、甘润养肺的食物,比如梨子、甘蔗、柚子、百合、银耳、芝麻、山药、桂圆等。这些食物,尤其适用于阴虚体质人群。对于阳虚、气虚体质人群可适当加上茴香、韭菜、党参等温阳益气的食物,体形肥胖及油脂分泌过多的湿热及痰湿体质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不宜过多肥甘厚腻。
红枣银耳羹
【材料】红枣30克,银耳30克,冰糖25克。
【做法】红枣洗净,银耳泡发好。锅内加水适量,放入上述配料,烧开后小火熬煮2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
玉竹百合瘦肉汤
【材料】玉竹、百合各30克,猪瘦肉300克,生姜2-3片。
【做法】玉竹、百合用清水洗净,稍浸泡;猪瘦肉用清水洗净,整块不用刀切;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2500毫升(约8-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
【功效】滋阴润燥,益气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