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都是一段大混乱、大分裂时期,然而仔细分析,两者有有很多共同相通之处 。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期彻底结束,三国分裂混战时间,大致经历了60年。
“”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公元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大致经历72年。
三国和五代十国一个重要相同之处就是,前朝腐败衰微,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东汉末年有黄巾起义,唐朝末年有王仙芝、黄巢起义,这些农民起义内患激化加剧了阶级对立矛盾,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导火索、稻草。第二个共同之处在于,都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汉中原中央政权衰落的时候,少数民族政权都会蠢蠢欲动、浑水摸鱼,于中取利。由于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相对稳固强大,所以侵扰较少,相反蜀汉则较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就是讲蜀汉如何平定安抚少数民族部落政权的。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
到了繁荣强大的唐王朝,是一个民族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唐皇帝分配赐姓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任用了少数民族官员,比如安禄山,就是粟特族,李继迁、李元昊等人,党项族,赐姓李,石敬瑭就是很沙陀人。这种情况一直继承到唐朝末年的,给内乱添加了很多变数。相比较而言,三国时期外患要少得多,五代十国要被动得多。除了应付辖下表面上服从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部落政权,还要应付外敌,包括辽、金、蒙古等等,比较狼狈,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平定所有割据政权之后,没有能解决这个心腹之患,最终还被蒙古所灭。
三国时曹操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我曹某人,不知几人称帝!”是非常有道理的,五代十国就相当于是没有曺魏这样一个形式上勉强还能算得上强大的中央政权的局面,如果没有曺魏,或者曺魏的实力主地盘缩小到四分之一的话,那么公孙瓒、袁术、袁绍、刘璋、孙权、刘备这些人都是有实力割据称帝的,还有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大规模独立、入侵等等,那么局面还要复杂很多倍,就基本上类似于五代十国了。
正是由于东汉末年有曺魏政权在,虽然汉帝已经被架空,实权在曹操手上,曹操权力的合法性不是完全站得住脚,但是形式上,它还是统一稳固强大的政权,相对来说,天下要稳定得多,老百姓日子要强得多,从这一点上说,虽然曹操有很多令后世争议的地方,但他还有贡献的,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
相反,如果五代十国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政权,最开动员朱温开始是有这个潜力的,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大致只相当于曹操的四分之一,后期腐败淫乱,之后又没有解决好皇权继承问题,数子夺权,终被朱友珪、冯廷谔所杀,后梁也走向衰败,成为五代十国的曹魏已经不可能了。
如果曹操穿越到五代十国成为朱温的话,会采取各种政策谋略、连纵摆合,逐步平定消灭较小的割据军阀,也不会在实力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和实力旗鼓相当的对手李克用死磕,费力不讨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成绩,反而白白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军力,得不偿失,严重削弱自身实力,同时还给其它各种野心勃勃的各路割据政权,以喘息、发展壮大的机会。如果曹操在,大辽就没有机会,也不会存在燕云十六州的问题。
最终结果可能是曹操迅速平定大小割据政权,类似平定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北宋赵光义平定北汉、南唐等等,如果形成两三大军阀对峙的局面,然后进一步博弈,那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三国了。天下要稳定得多。但是历史无法假设,五代十国时没有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也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实力,中原民族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燕云十六州,直到公元1367年,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元蒙燕云十六州才被收复,总共经历了445年,才结束了外族统治。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三国是一个缩小、简化版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一个放大、复杂化版的三国,五代十国期间缺乏曹操这样的杰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