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锋源氢能:扛起燃料电池电堆国产化大旗

2020-09-05新闻12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百余年来,清华大学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学子们又如散播在各个领域种子,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产业的新未来。

在氢燃料电池的土壤里,也有这样一颗种子。他以清华人特有的风格专注深耕氢能市场,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扛起来了核心零部件技术国产化的大旗。

他就是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锋源氢能”)创始人兼CEO王海峰博士,一位外表文雅朴实,但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敢拼敢干精神气的80后。

王海峰在2015年创立锋源氢能,公司最开始主要为无人机提供氢燃料新能源系统方案。后来,随着国家政策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鼓励和补贴政策的出台,王海峰决定把产品的核心应用领域调整到汽车行业上来,专门为汽车研发燃料电堆及其核心零部件。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石墨板燃料电池堆、金属板燃料电池堆和轻型金属板燃料电池。其中石墨板电堆、轻型金属板电堆已经实现量产并出货,金属板电堆已完成验证、量产并少量出货,预计明年批量化出货。

市场方面,锋源氢能已与国内绝大多数一线系统厂商及吉利汽车、中通客车等整车厂商达成商业合作,部分厂商已实现复购,车辆逐步在多个城市进行示范运营。今年,疫情之下锋源氢能在做的订单就有数百台,营收预计近亿元。

成立短短几年时间就达亿元体量,王海峰将锋源氢能取得这种成绩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卓越的团队、专注的态度与持续的技术投入。

锋源氢能在浙江省平湖市的近万平米的研发及量产基地清华团队:专业、专注

锋源氢能技术与大部分核心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在过去若干年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早在2004年就组建了车用氢燃料电池研发团队。身为清华人,王海峰在创业方向上就传承了清华大学的技术,其核心团队就是清华大学在氢燃料电池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王海峰本人,系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三清团”,曾在汉能任副总裁,在IBM研究院任技术总监、新能源首席科学家;总经理王利生曾任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是业内极少的具备三十多年燃料电池研发生产经验的专家;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诚教授是清华大学在燃料电池方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目前也是清华大学燃料电池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部中、日燃料电池合作项目的中方技术负责人。

“我们的团队无论是背景还是在氢能产业的研究经验上,都是非常资深的。”王海峰表示。事实上,锋源氢能核心团队中既有学术圈的,也有在上市公司做高管的,还有日本回来的从事燃料电池相关行业十几年经验的博士,这让公司在战略规划与落实上完美实现了专业性与商业化的互补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团队还兼具高度专注性。在氢燃料电池行业,技术精英凭借自身精湛的技术优势孵化多家公司并不罕见。但在锋源氢能,所有团队均全职于或只有锋源氢能这一个平台。这让锋源氢能研发人员在工作上非常专注。

“这在锋源氢能已经成为一种行文约定。它确保了公司技术的保密性,同时给公司带去来了持续的产品迭代能力。”王海峰告诉记者。

就是在这样一支团队的共同作用下,锋源氢能核心产品之一石墨板电堆的额定功率密度3kW/L,峰值功率密度>3.2kW/L,性能是国际主流石墨板电堆同类产品的2倍!金属板电堆功率密度4.5kW/L,也已率先实现电堆“三层自主化”,摆脱了国外卡脖子的瓶颈。技术积累:慢就是快

目前氢能产业处在发展初期,正需要创新为它长远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到为自身乃至整个行业提供创新的发展动力?

目前看,锋源氢能具备这种能力。该公司是核心零部件(三层)达到全自主化的公司,且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专利方面,截至目前,其已经获得一百多项专利,其中绝大部分是发明专利。这在国内氢燃料电池领域同龄(成立近5年)企业中,并不多见。

王海峰有这样一个认识,长远的事情一定要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去做,在重大的创新领域担负起创新的责任。兼具把握氢能产业未来趋势与重要的事情,锋源氢能将对技术的持续创新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然,锋源氢能专注于技术创新与积累的同时,也并不脱离商业化运作。正是因为在技术上更专注,锋源氢能在商业化运作上更为慎重。

“我们在发展的前期偏向于技术孵化,我们的思路是先把技术和产品做扎实后再推向市场。”王海峰告诉高工氢电。在锋源氢能,无论是在初期做无人机市场,还是后面做汽车市场,都没有着急把产品推向市场,而是有一个积累技术的过程。

或许正是这种对技术的“偏执”,让锋源氢能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并且向锋源氢能递上资本“橄榄枝”的都是头部机构,比如国新启迪、武岳峰资本等。截至目前,锋源氢能已经获得近亿元的融资。包括在地方政府层面,凭借突出的技术,锋源氢能已经被选为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申报的“种子选手”予以重点培养。

也是因为技术的厚积薄发,今年锋源氢能的营收相比去年增长约十倍左右。实际上,这个成绩还可以更高,是王海峰放弃了超高速增长的可能。他认为在如今躁动的燃料电池行业做慢就是做快,做快就是做慢。

“相对于国外企业在材料及工艺上沉淀深厚而言,国内企业几乎没有时间慢跑,爬起来就快跑,实际上这样很危险。我们不会这样,我们更注重产品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慢慢打磨技术与产品。”扛起电堆国产化大旗

虽然成立时间不到5年,锋源氢能将自身定位为“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国产化领导者”以及“成本下降的推动者”。

锋源氢能认为,国内氢能产业已经到关键时刻,如果说2020年之前是氢能产业的技术验证期与产业导入期,并且进口零部件帮助有力推动了国内氢燃料产业初期的发展,那么,迈入2020年,国内氢能产业就将逐步商业化。在这阶段,国产化、降本是商业化程度的关键。

锋源氢能就愿意扛起电堆国产化与降本的大旗!

国产化方面,王海峰认为,国产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的有效性。使用国外进口零部件积累的路跑或者系统运行数据,在更换了国产化零部件后,只有参考价值。如果不更换国产化零部件,进口零部件就会不断积累数据,不断迭代优化,这导致中国氢燃料业会越来越离不开进口零部件。此外,国产化还能带来控制成本、自主定价的好处。

目前锋源氢能FY03-115电堆从底层材料-催化剂到核心部件-膜电极、双极板、密封组件,再到电堆结构设计、流体力学及电化学仿真与验证加工、应力仿真优化及装配,率先实现电堆“三层自主化”摆脱国外卡脖子瓶颈。

实现降本,锋源氢能认为需要两方面,一是零部件国产化,一是量产。对于后者,王海峰认为,短期内的小批量生产,可以让成本数量级地下降;长期大规模量产几十万台车时,整车的系统成本有望低于现有其他能源动力系统。

目前,锋源氢能已经投资近亿元建成国内首个“具备全核心零部件量产能力”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基地。

该基地拥有六大生产线,包括电堆、金属双极板冲压/焊接、磁控镀膜、膜电极、催化剂等量产线,包括高精密(流道误差0.01毫米)金属双极板批量生产线、燃料电池催化剂(日产公斤级)生产线等。此规模下,到2025年,锋源氢能有望达到10万套电堆的量产,并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为国际一流整车厂提供产品与解决方案。

王海峰告诉记者,锋源氢能将始终以打好国产底本高质量进阶战为己任,不断推动国内氢能产业全面发展。

锋源氢能是燃料电池领域的一家企业,但它显然不只是一家企业,它在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筑牢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来源:刚刚氢燃料电池)

#行业互联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