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历史 |“像素爷爷”的小方块

2020-09-03新闻5

我觉得可以把他称为“像素爷爷”,只可惜他去世的消息并没引起多大反响——作为像素的发明者、第一张数码照片的创作者,以91岁高龄去世于2020年8月11日的罗素·基尔希,甚至没有一条百度百科。百度百科里的基尔希,是德国足球运动员奥利弗·基尔希。

像素是我们须臾难离的东西,像素无处不在。在世界美术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镶嵌画、欧洲教堂的彩色玻璃以及纺织品上的编织图案,无不渗透着像素的思想。即便到了当代,这种非计算机的原始像素仍作为有效的工具被广泛使用——早年的大型宣传画,都要先画好小图并打上格子,再逐格“放大”到大型画板上。各种瓷砖拼贴画就更不必说了。曾经的中国全运会,也是靠群众队列的变换来展示标语与图形。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凭借3万名中小学生手里的数十块板,完成了那恢宏壮观的背景变换。

亚运会上的“像素”背景墙

计算机像素的出现,自然是一场划时代的崭新革命。事实上像素技术让我们可以真正用数码对世界上的一切进行重述,使得自然界的连续系统变成了可以拆分的离散表达。

第一张数码照片,基尔希的儿子,2003 年被《生活》杂志评为 “改变世界的 100 张照片”之一

当技术向艺术浸润时,总有一些艺术家垂青新的形式,萨尔瓦多·达利就是这种骨子里的迷恋者之一。达利博物馆的标志性布置就是通过画作和沙发等物品构成的人脸,但事实上达利还有一幅更加“像素”的作品——《达利眼中的林肯》。1973年,莱昂·哈蒙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文章《面孔的识别》,其中有一张形似林肯的16×16格灰色方块图案。达利受到启发,于1976年创作完成了那幅近看为妻子凭窗远眺、远看则为林肯头像的著名作品。

《达利眼中的林肯》

早期的计算机图像都由那种大颗粒像素构成。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在中国还不普及,但游戏厅街机和家用游戏机却遍地开花。正是它们把像素的形象带给千家万户,为那些孩子——后来IT界的中坚力量——普及了像素的第一课。2015年问世的美国科幻电影《像素》就是一场很好的回忆,描述了昔日电玩少年如何凭借游戏重振雄风的故事。

科幻电影《像素》

随着计算机图像精度的迅速提高,那种“小方块”画面迅速消逝,曾经前卫时髦的像素画也从艺术殿堂走向寻常百姓。但各种像素艺术依旧在我们身边挥之不去,无论当年的ASCII码做图,还是曾风靡一时的十字绣,甚至包括LED显示屏,无不体现着像素的概念。

像素风游戏《八方旅人》

基尔希之所以被人遗忘,也有人做过客观分析。也许他只是提出了概念,也许他只是参与了发明,缺乏世人眼中的突破性成就,甚至没有一篇分量相当的论文,抑或他的最大贡献只是在1957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数码照片?但我们不能不说,他的探索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正如网上那篇文章的赞誉——基尔希虽已离去,但他的遗产仍在人们每天拍摄的 38 亿张照片中留存。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星河 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主要从事科幻与科普创作,著有《决斗在网络》《时空死结》等作品

编辑:毛梦囡

终审:尹宏群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国际艺术#像素#小方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