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曾经说:一百个男人能建立一个营地,但要建立一个家非得有一个女人不可。
可见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育儿的问题上,妈妈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妈妈的角色决定了家庭氛围的和睦程度,自古以来,妈妈就是家庭育儿的主角,与孩子有着非常紧密的血脉关联。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妈妈,“过度”的“爱”孩子,在亲自教育中,控制欲特别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可以说她把儿子当作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以儿子为中心,追求孩子的成绩,控制欲强到孩子想把牛奶稍微晾一晾再喝也不行。而且,还自私向孩子灌输爸爸抛弃他们母子的观念。作为观众,相信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朱朝阳犹豫的目光,身上透出的是这个年纪不该有的阴郁,可以看出,不仅她不幸福,她的孩子也不开心。
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妈妈们要多爱自己,而不是处处宣称以孩子为中心,把自己过于沉重的“爱”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我们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是毫无疑问的,爱孩子不是强势“对她好”,在亲子关系相处中,要保留一定的边界感,才是亲子关系稳定的关键。妈妈们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亲子教育中分一杯羹,岂不一举两得?生活中过度干预孩子生活的表现以及带来的后果
很多妈妈都有在生活中过度干预孩子的行为,比如说近期河南的平衡车比赛,两岁的小姑娘因为没有拿到妈妈理想的名次,就被妈妈拍打训斥;还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就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去执行,甚至为了孩子辞掉工作,专门盯孩子的教育。
“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样的;妈妈牺牲了很多;妈妈那么爱你,怎么会害你呢?”这些话成了多少孩子的紧箍咒,一听到就头疼。我们可以理解父母因为想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而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对孩子大动干戈,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
作为家长,确实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越过了本来的界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预,不仅对孩子成才没有帮助,还会把孩子禁锢在自己无底线的“爱”里,对孩子来说,很容易在家长过度的干预里失去自我,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妈妈总觉得孩子还小,不具备独立人格,总是霸道的否定他,指责批评他,过高的要求他,长此以往,不保证这个孩子不畏手畏脚,没有自我。
对家长自身来说,过于干预孩子,也容易造成自身的迷失。上天赐予了女性这种独特的亲子羁绊,母亲除了是母亲,还有别的生命角色,比如她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职场中的领导者,没有必要让自己的生活全部围着孩子转。如果把母亲角色当作生命的全部,不仅自己容易焦虑,孩子也会在自己密不透风的“爱”里疯掉,所以,适当的边界感是必要的,过强的控制欲容易使人迷失。
正确看待母亲角色,保持适当的边界感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家长没有入学考试,大家都是在一边带孩子一边成长的,在成为母亲角色之前,我们也有非常多的角色,所以各位妈妈们首先不要过分看重母亲的角色,它只是我们众多生命角色的一部分,拥有独立人格很重要。要先做自己,才能更好的育儿,然后,慢慢平衡自己的各种角色,自己的爱好很重要,工作也很重要,父母很重要,老公也很重要,慢慢的,我们就能降低自己对母亲角色的重视程度了。
在育儿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家庭成员分担这个责任,比如可以指定任务分配计划,和孩子爸爸一起分着养育孩子,爸爸周一给宝宝讲故事,妈妈哄宝宝睡觉;早晨妈妈负责做早餐,爸爸负责送娃上学等。这样既减轻了育儿的负担,也能在不自觉间形成一个亲子关系中比较舒适的距离。
另外,妈妈们最好是能发掘自己的一门兴趣,比如画画、摄影、烘焙等等,都可以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灵魂,为生活增加幸福感,活的精彩的妈妈,也可以成为宝宝的榜样,激励他们的成长。
边界感是最近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一个恰到好处的边界感都能让双方舒适,生活中,我们强调和伴侣的边界感,工作中,我们强调和同事的边界感,我们要学着聆听孩子的想法,不要觉得他们还是一个非独立的个体,只有自己减少所谓的控制欲,留给孩子适当的决定权,妈妈才能够摆脱育儿过程中 焦虑和迷失,孩子才有机会长成大家的骄傲。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尊重孩子,并耐心等待孩子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成长。把握爱的分寸,尽管目前来看,孩子可能不那么聪明,甚至于平庸,但是未来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接纳孩子,鼓励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德国的一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经这样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在人与人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边界感,可以让人在相处中感到舒服,同样,在育儿问题上,各位妈妈们也要保持适当的边界感,切不可让自己过于沉重的爱压垮孩子,同时,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活出自己才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