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果你是朱允炆,要想消藩成功,应该怎么做,才能打败燕王朱棣?

2020-07-27新闻7

靖难之变朱棣赢得胜利,假如你是朱允炆,该怎么做才能消藩成功?

建文帝即位前,就已经准备要削藩,朱允炆很清楚,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古人,而是那几个叔叔辈的藩王。建文帝继位后,即刻执行削藩,黄子澄的建议是:

“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建文帝最终决定削藩,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废掉实力弱小的藩王,再找机会对付朱棣。这一举动直接逼反了朱棣,还给了朱棣造反的理由,那就是清君侧。经过三年战争,朱棣赢得的胜利,朱允炆削藩失败,还搞丢了皇位。

作为一国之君,削藩势在必行,那么不妨假设一下,朱允炆应该如何操作才能确保成功削藩?

一、实行“推恩令”

黄子澄在商议削藩的问题上,曾提到过汉朝七国之乱。在黄子澄看来,如果藩王发生暴乱,中央派兵就可以直接剿灭,这明显就是纸上谈兵。明初的藩王势力强大,谁能保证中央出兵就一定能削藩成功?黄子澄这海口夸得未免有些不自量力。

汉景帝年间,藩王成为汉朝心腹大患,该到削藩的时候了,但汉景帝一直在犹豫。毕竟当时藩王还没有反,如果削藩不当,或会直接逼反这些藩王。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商谈之后,汉景帝同意了晁错的建议。

汉初的藩王权力很大,财政、军事、行政权都在藩王自己手里,形成割据力量只是时间问题。汉景帝削藩方式是直接减少藩王封地,土地是一切的基础,剥夺封地触碰到了藩王的核心利益,所以藩王们纷纷起兵造反。

当然,这些藩王起兵,也并非都是因为中央削藩,他们也同样有着取而代之的野心。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哪怕吃尽穿绝、富贵一生,有些人仍不会满足,他们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造反。好在当时汉朝有位强悍的将领,周亚夫,正是在他的指挥下,仅仅三个月,汉军就平定了吴楚联军,七国之乱也告一段落。

事实上,在此之前,西汉名士贾谊曾经建议汉文帝: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意思就是各藩王把封地分作若干份,让他的儿子们分别继承,以此往复,藩王的封地就会越来越小,直到再无可分的土地为止。原本大块的封地越来越小,藩王的势力也会逐步下降,不论藩王有多少,只要实力弱小,中央控制起来就很容易,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达到削藩的效果。

贾谊的方法很高明,但当时的汉文帝并没有采用,而是把这个雷留给了汉景帝。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是用武力镇压下去的,虽然藩王实力大减,但仍对中央有所威胁。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执行“推恩令”,方法和贾谊的理论基本一样。皇帝以赏赐的名义,除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给他们以封地,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软刀子伤人。

经过七国之乱,藩王势力有所降低,推恩令才得以实行,于是乎藩王割据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朱允炆在削藩之时,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当然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如果实行推恩令,不能保证藩王问题能完全解决,毕竟当时燕王朱棣实力雄厚,武力较量或许不可避免。而一旦实行了推恩令,最起码朱棣便无法用靖难来做幌子,这无疑断掉了朱棣一条手臂。

造反是需要时机的,且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不是人人都想过的。不论朱棣十分决定造反,朱允炆如果实行推恩令,都利大于弊。

二、积攒实力,等待时机

汉朝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平定,主要在于中央军的强大实力,且有周亚夫这样的猛将,换言之,削藩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实力。从动员士兵数量和资源总量,朱允炆绝对要强过朱棣,而从将领素质、谋臣水平来看,就差了不少,所以说朱允炆削藩的时机不对。

朱棣驻守在北平,经常和蒙古人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士兵素质也比中央军高一些。朱允炆刚刚继位,寸功未立,寸草未得,也没有太多执政经验,更不懂军事。朱允炆需要的是抓紧学习,皇帝可以不懂细节问题,但战略层面的事情必须清楚,否者削藩就纯属胡闹。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而朱允炆本身就是个不甚强壮的皇帝,属下也会敷衍了事。朱允炆即位首先要积累实力,不论是自身威信,还是人才储备、或是资源储备,都应该开始谋划。等到时机允许,准备就绪,再着手削藩,或许不能保证绝对成功,但自保应该没有问题。

朱允炆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一位姚广孝这样的谋士。要朱允炆短时间达到朱棣的权谋、军事水平,那明显是不现实的,所以朱允炆需要人才。

三、任用合适的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国家选用人才,有一些必须要皇帝亲自决定,军队选拔小兵可以不用皇帝插手,但国家的核心官员,皇帝必须心中有数。朱元璋如此精明,却给朱允炆留下了几个腐儒,这可真是耽误了大事。

将在谋而不在勇,战争不同于儿戏,如果决策层出现重大失误,那么将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倒霉的是朱允炆身边都是一群纸上谈兵的货色,朱允炆本身还缺乏判断力,所以说靖难之役,从一开始朱允炆就占据了下风。

这削藩的决策,只是齐泰、黄子澄即兴之举,但这不代表朱允炆绝对会失败。比如靖难中的白沟河之战,朱棣是险象环生,好不容易才取得了胜利,而朱棣面对的只是庸才李景隆。我们从中看出一个问题,如果朱允炆能选用合适的武将,还是有机会击败朱棣的。

当时能用的武将还有郭英、耿炳文、徐辉祖等人,之后还有盛庸、铁铉等等,偏偏朱允炆选择了李景隆。如果换上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将领,或许都不会败得这么惨。总之,一方面朱允炆没有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朱允炆没有选好这场战争的主帅。

当然,消藩这件事之所以会失败,还有很多因素在里面,包括军队的战斗力,包括战略和战术问题,包括人心问题,还包括敌方阵营的问题,总之是阴差阳错之下,朱允炆失败了。

事实上,朱允炆还是有很大机会削藩成功的,在决策层面上,哪怕他做对一点,都有可能成功,但他全部做错了,等到意识到错误时,已经为时已晚。

#明朝#朱允炆#朱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