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比曹魏和东吴的将领更容易得到后人的好感?首先,是因为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将士残害百姓的事例基本不见有记载。
关羽俘虏了于禁的三万多士兵,人口突然增加,粮食不够吃,宁可让人去抢东吴的粮食,也没有将这些人杀掉。
相反,曹魏动辄屠城,尤其是曹操在徐州、官渡、宛城、夏侯渊在陇右、司马懿在辽东等地屠城在民间有长期恶劣的影响。
东吴也有屠城的事例,如孙权在打败江夏的黄祖后,屠杀了黄祖的部下几千人。
在老百姓心目中,刘备乃仁厚之君,蜀汉军队乃忠义之师的良好口碑,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古代的普通百姓接触到史书的不多,他们掌握的历史故事只能来自口述。其中民间说书艺人功不可没。
刘备以及手下关羽、张飞、赵云等诸将得到民间认可,是从东晋开始的。
诸葛亮获得百姓称赞则是从其刚刚去世就开始的。
《三国志》就有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百姓纷纷要求朝廷为其立庙祭祀的记载。
宋朝的说书艺人每说到刘备和蜀汉的将士战败,听众会跟着落泪;讲到曹操和曹营失败,听众会鼓掌叫好。
这些都说明刘备集团给人的好感是由来已久的。其次,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遵循的中心思想就是尊刘贬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以刘备为首的蜀汉被塑造成正义一方,刘备以及手下主要人物基本都描写成正面人物。
以曹操为首的曹魏被描写成挟持皇帝、残害忠良、欺压百姓非正义的反面的一方。
东吴孙氏政权与江南豪强势力勾结,被塑造成诸侯割据,称雄江东,与朝廷分庭抗礼的一方。
而想当一部分人了解三国知识基本上都是以三国演义开始的。
这样人们就自觉不自觉的跟着罗贯中选边站队,“走进”了刘备的阵营。
容易把蜀汉的人物对号入座,当成自己,也很容易把刘备当成自己的主公,把蜀汉阵营当做己方阵营。其三,是因为在三国中,蜀汉力量最为弱小,容易获得同情。
刘备又是从白手起家带领关羽、张飞进行创业的。
这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和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相比之下,曹操和孙权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曹操祖上几代都是高官厚禄,到他这一代还没当上大官就遭遇了乱世。
虽说他刚开始创业也不容易,但是后来“挟天子令诸侯”有点象今天行业垄断的味道,也算是获得暴利的开始,容易遭人反感和嫉妒。
孙权继承父兄的产业,富二代的形象容易被人蔑视。
曹操和孙权具有的这些天然优势,刘备却没有。
所以诸葛亮才会对刘备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主公您得人和。
刘备正是得了人和,才创了那点基业;也正是刘备集团得了人和,才更容易获得后人的好感。
结语:通过以上三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和蜀汉的将领确实能够更容易得到后人的好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民间的角度或者是从文学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刘备和他领导下的蜀汉都是站在了道德的高地。
道德即是“德”,遵守基本的道德,自古以来都是做人做事首先应当遵循的。以德服人,“以德治国”,强调的都是一个“德”。
作为历史人物,尽管刘备及其属下不是完美无缺,但是在这方面显然要高于另两个阵营。
从刘备和他的战将更容易得到后人好感引申联想,我们今人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有哪些欠缺和不足呢?
谢谢您关注@品味文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