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北清涧地方道情 清涧道情的发展概貌

2021-04-07知识21

陕北道情的介绍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涧道情的基本特征 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2020清涧道情#清涧道情全部歌曲#陕北清涧地方道情#清涧道情唱段大全#陕北清涧道情精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