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补短板强弱项

2020-07-26新闻9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新型城镇化的使命重在向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确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措施,促进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

会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等。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教授冯兴元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发展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只有把城镇化的短板补齐了,才能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因此,还需要合理谋划,为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

新型城镇化需要补短板强弱项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从2012年的52.6%提至2019年的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5.3%提至2019年的44.38%。

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就业、投资等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短板及弱项,例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等。

记者注意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台风、地震、火灾等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着眼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品质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当前,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在1998年前后包括2000年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投入,房地产快速发展,新建城区市政建设和配套不断加强,但与国家要求的城镇化仍有很大的差距。

何代欣认为,近期,由于极端天气频发,不少城市及农村发生了严重的内涝,这也与一些地方对排水防涝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公共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的方向也应该有所侧重。

何代欣告诉记者,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表面看的确不错,但不一定真正能够满足城市运转的需要。比如地下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维护。

在冯兴元看来,除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亟需补齐短板外,城镇化也需要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联动推进,目前后“四化”在各地发展参差不齐,均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没有产业发展就不能支撑城镇化。”冯兴元告诉记者,信息化有助于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推进,绿色化强调可持续发展也是势在必行。要避免牺牲生态环境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实现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冯兴元表示,补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公共领域的短板,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补齐城镇化短板,不仅有利于提高民生福祉,还对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型城镇化需要多元化资金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补齐各项短板及弱项至关重要。但建设新型城镇化所涉及的补短板领域较多,资金从哪里来呢?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公益性项目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对有一定收益、确需建设的公共设施项目要予以倾斜。

会议还表示,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建立公用事业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各地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开发,逐步解决城市发展历史欠账,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资金使用也有了明确的要求。

《通知》指出,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准公益性及经营性项目,可通过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利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予以融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县城智慧化改造、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等领域项目,可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予以融资支持。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带动民间投资参与投入的积极性。

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刘世虎称,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支持供水、排水、道路等与小区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养老、托育、无障碍、便民服务等小区及周边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向排水等公益性改造内容倾斜。

在冯兴元看来,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其他方面的短板,仅靠国家财政是不可持续的,还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城镇化意味着每增加1个市民,大概要增加30-5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比如排污设施等配套,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冯兴元表示,由于地方政府负债严重,可以考虑向民资和外资开放,用好PPP模式和各种金融工具。

对此,何代欣也认为,在资金支持方面,的确需要积极引导多元化投资。一方面,完善公益项目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