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除了继续严密防控外,健全完善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在7月2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多位参与战“疫”的委员认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有“平战结合”的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或传染病大楼发挥了定点收治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看来,很多医院的传染病大楼或者传染病病房并没有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蔡秀军
蔡秀军表示,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医院的传染病大楼或者传染病病房,“有传染病时它用上了,没传染病时用不上,就废置在那里,医院每年还要支付费用维护它,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负担。”
“在传染病房建设方面,我们要多一些‘平战结合’理念。”蔡秀军在现场呼吁。
所谓“平战结合”,是指传染病区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蔡秀军在邵逸夫医院五期工程项目进行了试点改造。“我们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在每个楼层加装一扇隔离门,即可达到传染病房要求。整个大楼400张床位,平时普通病人用,疫情期间传染病人使用,不需要增加任何成本。”蔡秀军建议,相关部门指导医疗单位在新建住院大楼时,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实现医疗建筑高效利用。同时,由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开展重大风险分析研判。
“现在很多传染病建筑就是平时吃不饱,用时不够用。”对于蔡秀军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赞同。
朱同玉表示,这次疫情既让人看到了布局合理、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体系的重要性,也暴露出一些短板。比如,综合性医院应急收治能力挖潜难、传染病医院规模小生存难等问题。“以后医院的布局、设置,都应根据这次疫情总结的经验来做一些调整。”
为此,他建议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在全国布局建设10个左右区域性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以有效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每个中心具备3000-5000床的收治能力。日常开放1000-2000张,用于临床诊疗和慢性病收治。战时应急床位2000-3000张,战时床位平时作为战略物资储备和方舱车库等功能使用,遇有突发疫情则迅速转化成病床。”
“加大传染病收治能力和ICU能力一定要做到‘平战结合’。”听完委员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回应,“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做简易改造,变成传染病医院使用,这个方法非常好,但有一些基础设施要事先准备。”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则表示,“平战结合”不仅要有专家库,还应该有方案库,“战时临时制定方案是来不及的,要有若干个方案备选,最后执行其中一个并完善它。所以方案库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