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怎样超度去世的亲人 未证则随业受报

2021-03-18知识5

佛法中为什么要七七四十九?

怎样超度去世的亲人

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那轮回之苦是甚么意思

关于因果业报及乘愿再来的一些疑问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 时候一到 立刻就报 出自哪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63563,时候一到,立刻就报”这句话出自《缨络经·有行无行品》。《缨珞经》,全名《菩萨璎珞本业经》。律藏可粗分为大、小乘律;小乘律讲七众别解脱戒,大乘律则主张菩萨戒的重要。本经属大乘律典,内容为释迦佛说明凡夫修行到证佛果所有修证次第,分为菩萨五级五十二阶位的过程,以及菩萨戒的内容。《缨络经》是以十波罗夷为摄律仪戒,以八万四千法门为摄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为摄众生戒,在《璎珞经》里称此三聚净戒是“三受门”,指出这三受门是菩萨一切戒的根本。扩展资料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

在修行中只动了恶念但并没有在生活中落实,是否要受果报? 佛陀开示说意业为最重。但却没有说身业,口业比意业还重。而不善意业的起源莫过于三毒,因此三毒为最重。善意业起源于无贪,无嗔,无痴,以此为最重。任何的行为一定是从。

#未证则随业受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