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4日电(记者 谭英姿 邓蕊 王壮飞)为探索一条适合丘陵山区乡村发展的振兴路,渝北区近年来结合农村“三社融合”(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发展思路,组建青龙村农业股份合作社,创新“三社一部”组织模式,按照“双十万工程”要求,整村推进宜机化改造,建成市首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水果产业基地。
7月23日,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农机服务队正在用农田宜机化改造后的机械为作物喷洒农药。(摄影 邓蕊)
渝北区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观化的要求,以铁路公路沿线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差的村为重点,在13个涉农镇街,新建以柑橘、李子、梨子、笋竹、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的10万亩经果林和以香樟、楠木、水杉、杨梅等本土名优树种为主的10万亩生态林 (“双十万工程”)。
按照“双十万工程”的要求,大盛镇青龙村还整村推进宜机化整治,组建起一支专业化农机服务队。46岁的王斌,以前在外地从事运输业工作,于去年10月回乡并任村农机服务队队长。他带领服务队十几人,使用机械在田间收割、播种,用无人机播洒农药。服务队目前拥有农药施肥机10台、乘坐式割草机3台、手动式割草机30台、运输车20台、播种翻地机6台。每月能休假4天,不含青龙村农业股份合作社分红的月收入就达3000多元。“现在家乡搞好了,回乡跟在外打工收入差不多,但回来还能照顾老人。”他说。
7月23日,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农机服务队正在用农田宜机化改造后的机械为作物喷洒农药。(摄影 邓蕊)
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青龙村主要突出了“六改促六变”工作法,即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粮改果,变低效作物为高效作物;瘦改肥,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租改股,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
同时,青龙村还提出“82+1”集体经济分配模式,将经果林收益的80%直接分红给农户,剩余的20%归集体,用于果园日常管理、工资发放及面向村民作购买医疗、养老保险等集体公益事业再分配;果园行间套种作物收益的100%归村集体,再以户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给农民,改变了村民“单打独斗”搞经营的历史,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7月23日,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农机服务队正在用农田宜机化改造后的机械为作物喷洒农药。(摄影 邓蕊)
之前,青龙村70%以上土地撂荒,纯农业生产收入年人均不足2000元。改革后人均纯农业生产收入每年可达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水果产业基地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到36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可达350万元以上。预计到2022年,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全面建成,森林覆盖率将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