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残唐五代史演义》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之一、号称飞虎将军的无敌勇将李存孝。在此书中,李存孝地位可与《隋唐演义》中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比肩,铁枪无敌王彦章也仅能在李存孝手下支撑几个回合。
不过演义就是演义,李元霸是个虚构的人物,李存孝虽然确有其人,但正史中的李存孝可没有这么厉害,不过是唐末乱世的一个野心家,更是一个可耻的背叛者和失败者。
【李存孝是唐人,算不上五代名将】
李存孝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死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享年37岁,死时离唐亡还有13年之久。
李存孝原名安静思,是中亚昭武九姓粟特胡人后代,出生在代州飞狐(现山西灵丘县)。“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还是个少年时被李克用从俘虏或者劫掠来的百姓中提拔任用。
粟特人虽为异族,自唐初内附大唐之后,二百多年演变已经与唐人区别不大,包括李克用这些沙陀人原来也是西域异族,但长期内附与汉人杂居多年后都已经没了胡人的特征。
李存孝在叛离李克用之前的官位是大唐邢洺磁三州节度使,由李克用上表,唐昭宗任命,是李克用代北集团体系内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之后李存孝受朱温等人蛊惑,与李克用决裂,“上表以三州自归于朝廷,乞赐旌节及会诸道兵讨李克用”,唐昭宗继续任命李存孝为三州节度使,但拒绝了讨伐李克用的请求。
所以,李存孝是叛晋而非叛唐,一直到死都是唐人。
【李存孝十八骑入长安是演义中的杜撰】
李克用到长安与黄巢作战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底。
当时李克用驻兵渭水北岸,不断派兵进入长安城袭扰黄巢军,“每夜令其将薛志勤、康君立潜入长安,燔积聚,斩虏而还,贼中大惊。”其中提到的两个人薛志勤、康君立都是李克用的起家班底,也是李克用最依仗的左膀右臂,后来也都是代北集团的核心人物。
这里根本就没提到李存孝的名字,估计即使当时25岁的李存孝参战,也不过是二将手下的一名悍卒而已。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李克用在其他唐军配合下于渭河南岸数次大败黄巢军,“克用等自光泰门入京师,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进入长安城的荣誉是李克用的,也因此被称为收复长安战功第一,李存孝可能是随同李克用入城的亲卫之一。
之后,李克用回了雁门,直到中和四年(884年)二次出兵,渡过黄河,在河南陈州城下再败黄巢军,黄巢残部逃往山东。
本来李克用准备继续追杀黄巢,但在汴州被朱温设了鸿门宴险些丢了性命,在护卫的薛志勤、史敬思等十余人拼死护卫下才逃过一劫。其中薛志勤已经是大将身份,与李克用一同逃走,另一个史敬思看名字应该也是粟特胡人,为李克用断后时战死。
李克用和朱温闹翻了,无心继续追杀黄巢,退兵回了晋阳,当时的徐泗节度使时溥捡了一个便宜,得了黄巢的人头。
(传说中李存孝十八骑闹长安)
《资治通鉴》中这里第一次出现李存孝的名字,是和李克用诸多义子一起介绍的,“克用择军中骁勇者,多养为子”,包括李嗣源、李存信、李存进、李存贤、李存孝等,其中大多有胡人血统,少数是汉人。
所以,演义中所说的李存孝十八骑入长安是把李克用收复长安的功绩安在了李存孝身上,并且加以戏剧化、故事化。
与之类似的还有李存孝十八骑夺取洛阳,李存孝逼迫黄巢自杀等。
李克用二次出兵确实有可能经过洛阳,但史书上没有记载李克用收复洛阳。洛阳当时已经是一座空城,黄巢并未留兵镇守,即使确实是李克用收复的洛阳,也是如行军一样的战斗,毫无难度,不值得夸耀,更算不上什么功绩。
黄巢之乱后洛阳先后被秦宗权、张全义、朱温控制,李克用再也没有去过洛阳,更是没有李存孝十八骑进洛阳的可能性了;
至于黄巢的死与李克用无关,李克用在汴州与朱温闹翻之后就回了晋阳,根本就没有踏足泰山。
【李存孝与王彦章的恩怨情仇是虚构的】
王彦章是后梁太祖朱温手下悍将,“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被人称为“王铁枪”。
李存孝在史书中记载,“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两员同样是所向无敌、万人辟易的猛将,年纪差距不大,又分别属于李克用和朱温两个敌对阵营,小说当中要是不安排这两个人硬碰硬几次,不是浪费么?
可惜,正史中李存孝和王彦章根本就没有交手的记录,整理二人时间线,连交手的机会都应该没有。
王彦章比李存孝小5岁,在唐史当中根本没有提及,最早出现是已经是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唐王朝已经灭亡2年,李存孝更是已经死去15年之久。
此时王彦章已经47岁,身份是后梁左龙骧军使,后来转任州刺史,算是朱温手下的中层干部。而且这是朱温开国之后大封群臣的结果,在朱温建立后梁之前、征战天下数十年间没有王彦章一个字的记录。
以此推断,二十年前李存孝最风光的时候,王彦章不过是个低级武官,甚至只是个普通士兵,与李克用义子、32岁就成为李克用麾下方面大员的李存孝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
所以,即使李存孝和王彦章二人曾经在战场上见过面,一个是高级将领、一个是普通士兵,根本就不应该有交手的机会,演义中描写的二人恩怨纠葛明显都是杜撰的。
(演义中的王彦章)
【李存孝是个王朝末世的野心家,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汉】
李克用和朱温的军事对抗始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当时黄巢已平,李克用东进河朔,第一个目标就是洛阳以北的河阳地区。
刚才提到的李克用手下大将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下辖七千精骑、大将五员,刚满30岁的李存孝是五员大将之一,这也是正史当中李存孝的第一次出场。
可惜李存孝的处女秀以失败为结局,朱温派遣手下大将葛从周等人率军数万救援河阳,李存孝的骑军败于葛从周手下,并非演义中所说的战无不胜。
李存孝真正体现出价值已经是两年后的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当时李克用四面受敌,唐昭宗也在宰相张浚和朱温等人蛊惑下出兵讨伐李克用,朱温甚至放出话来“沙陀无无穴自藏”。为打破各路唐军的合围,李克用先东后西,派遣李存孝率五千精骑出兵攻打河阳。
李存孝到了河阳之后,挑选五百骑兵堵在朱温军营寨外,大呼“我,沙陀之求穴者也,欲得尔肉以饱士卒,可令肥者出斗!”冷兵器时代军队士气非常重要,朱温军也是百战精兵,当即一员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结果被勇不可当的李存孝当场生擒。朱温军士气低落连夜退走,被李存孝在后追击,大破朱温军,“斩获万计”。之后李存孝回头攻打潞州,朱温军大将葛从周等人弃城而逃,这次确实是葛从周败在了李存孝手下。
此战胜利战略价值极大,不但粉碎了各路唐军合围的企图,李克用还得以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昭义、河阳,进入了河北腹地。
之后李克用任命康君立为昭义节度使(留后),给李存孝安排了一个汾州刺史的位置,但这个安排成了李存孝后来背叛李克用的起因。
李存孝认为,自己在潞州之战立下大功,之前又曾经擒获了唐昭宗委派的昭义节度使孙揆,虽然是在这人赴任途中埋伏得手的,但毕竟也是李克用军抓到的朝廷最高级官员,级别在那儿摆着呢。以此功绩,昭义节度使的位置应该是他李存孝的,哪怕康君立职务更高、资历更老、还是李存孝的好朋友,“愤恚不食者数日,纵意刑杀,始有叛克用之志。”
这一年李存孝32岁,汾州刺史也算是李克用代北集团的重要位置了,背叛往往都是始于贪婪。
(饕餮纹青铜器)
东路朱温被击退后,李克用调集各路人马回到山西,李存孝率五千精兵为一路主力。这里李存孝再次立功,对手是唐昭宗的神策军,以及镇国军、凤翔军等几个联合讨伐李克用的藩镇。
镇国军节度使韩建派遣三百精锐夜袭李存孝,却被李存孝识破,设伏击败了韩建。韩建打仗水平一般,又不想和李克用拼个你死我活,带着其他几路藩镇兵不战而退,只留下五万神策禁军孤立无援。
李存孝与神策军交战小胜,但神策军毕竟是皇帝亲军,还是宰相张浚领军,都杀光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于是退兵五十里放张浚逃走,李克用军彻底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此战李存孝虽然是主力,但战斗烈度很低,算不得什么大功,不过李克用也没忘了李存孝,第二年大顺二年(891年),李克用拿下了紧邻山西的邢、洺、磁三州,任命李存孝为邢洺磁三州节度使,虽然地盘不是很大,但成了李克用体系内的封疆大吏之一,与之前自己的顶头上司康君立平起平坐了。
邢洺磁三州位于山西东南,相当于是山西东南屏藩,也是李克用攻略河洛的前出基地,位置非常重要。李存孝被安排在这里,应该说李克用对李存孝仍然是非常重视和信任的。
这时的李存孝心态发生了改变,尤其与李克用另一个义子李存信不合,李存信在李克用身边说话比较方便,估计也说过李存孝的坏话。二人互相猜忌,连并肩作战都做不到。
李存孝认为自己功劳更大,但不如李存信受信任,“愤怨,且惧及祸”,就勾结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镇节度使王镕和朱温,率邢、洺、磁三州自立脱离李克用。
无可辩驳,这是李存孝对李克用这个提拔自己恩主、养育自己的义父、追随多年的领袖的背叛,尤其还是和李克用的宿敌朱温勾结。
(川剧脸谱人物李克用)
【李存孝之死】
李存孝叛离发生在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李克用在第二年出兵攻打李存孝,“李克用自引兵攻邢州,掘堑筑垒环之”。
别看李存孝在其他人面前是勇猛无敌的悍将,在李克用面前根本就不算什么,李存孝对李克用有发自内心的恐惧。
围城初期,李存孝还经常出兵突击,干扰李克用军挖沟的进度。结果李克用营中有一人派人给李存孝去信,说李克用挖沟完成就会回山西,李存孝就不再出兵阻拦。
十几天后壕沟挖好,李存孝被彻底困在邢州城中,而且李克用在城外一直不走,从当年九月一直围困到第二年的三月,邢州城内粮尽。
这时的李存孝真的怕了,在城头向李克用喊话求饶,李克用派自己的一位刘夫人入城,李存孝出城投降。李存孝不想死,说自己原来立过功,而且是李存信逼迫才叛离的。李克用大怒,你小子之前给朱温、王镕写的书信中“毁我万端”,这也是李存信逼的么!
于是,李存孝被押送回山西,“车裂于牙门”。
(位于太原太山的李存孝墓)
李克用很重感情,又想起李存孝当年追随自己与黄巢军作战的情景,所以虽然痛恨李存孝的背叛,但也希望能有将领求情,自己有个台阶就能放李存孝一马。
《资治通鉴》说“诸将疾其能,竟无一人言者”,但估计还是李存孝的群众基础差,人缘不好,他的偏激、猜忌性格确实也不容易交到朋友。
李存孝死后,“克用为之不视事者旬日,私恨诸将,而于李存信竟无所谴”。李存孝的背叛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怨不得别人。
康君立和李存孝一直关系很好,一次李克用在酒宴上提到了李存孝,一边说一边哭,康君立估计是说了一句什么不好听的,“一言忤旨”,李克用拔剑就砍,然后把康君立关了起来。等过段时间想放康君立出来的时候,康君立已经死在牢中,也不知道是伤势严重而死还是被人害死的。
李存孝的背叛是李克用势力的重大损失,耗时半年收复邢州也付出了重大代价,这也是李、朱二人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自是克用兵势浸弱,而朱全忠独盛矣”。
也就是说,如果李存孝没有背叛,李克用和朱温两强实力保持均衡,唐王朝可能会多存活几年。
总之,演义中的打虎将、唐末五代的第一条好汉、战无不胜的当世猛将在正史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不过演义中美化或丑化历史人物的事情太多了,也不差李存孝这么一个。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