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水浒后传:栾廷玉武艺高强,缘何落草为寇?他同仇人孙立重归于好

2020-07-23新闻13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二回,扈成在阮小七、顾大嫂等好汉的帮助下,成功杀死毛豸,复仇成功,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三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孙新去找哥哥孙立准备告知众人杀毛豸之事,不想登州杨太守和栾廷玉已经率兵到了孙立家中,以孙立勾结孙新等杀毛豸为由将孙立抓了起来。孙立被擒后,栾廷玉引兵前去征讨登云山,阮小七、扈成等好汉设法抵御,栾廷玉攻不下山寨,此时扈成献计,因为自己是栾廷玉的徒弟,于是独自到栾廷玉营中,假说自己在海外经商,不幸被登云山众贼所劫,自己趁乱逃了出来,想要向栾廷玉要入城的令牌。栾廷玉信以为真,又向扈成打听得知登云山后丹枫岭小路可以偷袭山寨,栾廷玉大喜,于是让扈成引三百兵回登州守护,自己去攻打山寨,没想到冲进山寨时却是个空寨,原来阮小七、扈成等已经打破登州,杀了杨太守,栾廷玉进退失据,与孙立等交战,又不能取胜,最后扈成亲自去劝说,孙立等人亲自赔罪,栾廷玉最终答应落草登云山,与众人一同聚义,众人推栾廷玉为寨主,重新排座次,招兵买马,登云山日益强盛。一日,山寨小喽啰报有客商经过,阮小七、孙新下山去劫,没想到对方却是熟人。

都头曰:《水浒后传》的大体架构,是李俊等先出海到暹罗,之后其他聚在登云山、饮马川的好汉再去投奔。正如蔡元放所言:“传中所叙诸人诸事,事非一时,人非一处,南北东西,远近不一。若每一人、每一事,即归并于一处,是为印板画片矣。且事冗人繁,亦复难于安顺。故先于东南写一登云山,就于西北接写一饮马川。既有了二处作根基,然后诸人诸事,凡近于东南者,悉归于登云,凡近于西北者,悉归于饮马。……”可以说登云山是本书中梁山好汉重新聚集的两处根基之一,而本回就是登云山发展壮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孙立、栾廷玉两位《水浒传》中的冤家,也被作者的生花妙笔重新捏合到一起,相比其他水浒续书中栾廷玉和孙立的不共戴天之仇,本书的处理较为温和,这也无形中使广大读者产生了好感。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分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回。

(文联版连环画水浒后传展示栾廷玉等聚义登云山的封面)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有所不同,前者是“病尉迟闲住受馀殃,栾廷玉失机同入伙”,后者是“病尉迟闲住遭殃,栾廷玉失机入伙”。将二者相比,都头认为陈忱的原回目更好一些,因为按照孙立自己的话来说“从征方腊有功,蒙圣恩除授本州都统制。因战场风霜,染了痹软的病,辞职在家。”也就是说孙立当时已经是一个辞职的平民百姓,而且之前他还劝孙新不要再和落草的邹润来往,当杨太守和栾廷玉去捉他时,孙立并不知道孙新等杀毛豸的事,他被捉只是因为栾廷玉担心他和孙新等里应外合,所以孙立被捉其实是被孙新等所连累,也就是“受馀殃”,相比“遭殃”二字更贴近原文。此外,扈成之前虽然和邹润等联手杀了毛豸,但尚未正式在登云山入伙,本回中栾廷玉中了扈成之计,最终二人一同在登云山入伙,因此“失机同入伙”也要比“失机入伙”更贴切。因此陈忱的回目要更好一些,但其实陈忱的回目还可以再完善一下,因为病尉迟是孙立的绰号,后面应该也用一个绰号相对应,所以把栾廷玉换成栾铁棒或许会更好,因此都头认为本回回目最好应该叫“病尉迟闲住受馀殃,栾铁棒失机同入伙。”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中,蔡元放评改本与陈忱原本仍有一些文字改动,我们看一下具体情况(笔者按:【】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却说孙新来到哥哥家里,正要说【告说】杀了毛豸,教他出城避祸。忽听见杨太守、栾统制来拜,晓得决撒了,躲出门看光景【且自躲出门外看光景】。……孙立挺身说道:“这事从何说起?卑职【下官】从征方腊有功,蒙圣恩除授本州都统制。因战场风霜,染了痹软的病,辞职在家,并不出门,何曾去杀毛孔目?就是说我兄弟,也须实证。况大宋律上,兄弟分居的,也连累不得。【也不应连累。况现有诰敕在家,轻易拿我不得。”】太守道:“你先前劫牢放贼,今番决然通谋的。”孙立道:“现有诰敕在家,轻易拿我不得!”……

此段是杨太守、栾廷玉来捉孙立时,双方的对话,蔡元放将孙新“正要说”改为“正要告说”,“躲出门看光景”改为“且自躲出门外看光景”,更符合当时的场景和实际情况。后文中杨太守说孙立:“你先前劫牢放贼,今番决然通谋的。”后面接孙立的回答:“现有诰敕在家,轻易拿我不得!”看着比较突兀,因为正常孙立应该对太守的莫须有之言进行辩解,但孙立直接搬出诰敕,给人一种已经犯罪但有恃无恐的感觉,因此蔡元放将孙立的“也不应连累”和“况现有诰敕在家,轻易拿我不得”两句话合并到一句中说,使得情节更加合理,同时让孙立的话语更加充分,是较好的改动。

三、情节设计。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其作品中往往能反映出时代的印记来。之前我们解读《荡寇志》时就曾说过,书中出现了许多北宋以后的事物,如锦衣卫、热审、火炮等等,《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处在明末清初的时代,书中自然也留下了一些那个时代的印记。如本回中栾廷玉攻打登云山时,从扈成处得知有小路可以上山,“先差‘夜不收’寻土人引路,到山后西南角上,果是有丹枫岭,探实回报。”这个“夜不收”在《水浒传》中从未出现过,因为“夜不收”是明代辽东边防守军中的哨探或间谍的特有称谓,其职责和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侦察兵,执行特种作战任务。“夜不收”被训练成能深入敌境或敌营打探虚实的精锐侦察兵,为明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忱生活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边关上的战事十分频繁,也正是“夜不收”十分活跃的时期,作为明朝遗民的陈忱,在国家灭亡后,将故国军队中的“夜不收”写进小说中,除了时代影响,恐怕也是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

本回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就是栾廷玉入伙登云山,关于栾廷玉这个人物,很多《水浒传》的读者都会留下“意难平”的印象。宋江攻打祝家庄时,两次攻打不下,最后是孙立借助和栾廷玉师兄弟的关系打入祝家庄内部,里应外合破了祝家庄,因此栾廷玉是一个武艺高强却被师兄弟“出卖”了的悲情人物,关于栾廷玉的结局,《水浒传》繁本系统的版本中都没有具体交代(简本系统中的一些版本对栾廷玉结局有所交代,如“刘兴我本”中说“栾廷玉死于乱军之中”),只是在梁山打破祝家庄后,宋江感叹一句:“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对这样的说法,很多读者并不买账,因此一些水浒续书中,栾廷玉往往再次登场,且大都是以和梁山“死磕到底”的仇敌形象出现的,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荡寇志》,该书中栾廷玉成了雷将的一份子,最后随张叔夜、陈希真等平定梁山,杀死孙立等多位梁山好汉,报仇雪恨。

相比《荡寇志》,陈忱在《水浒后传》中虽然也没忘了栾廷玉和孙立的仇,但是并没有让二人不共戴天,而是设计情节让二人重归于好。关于这么做的原因,陈忱自己说:“王进、栾廷玉等八人,不在梁山之数,何以概入也?英雄起事,豪杰景从,况与梁山俱有瓜葛?《史记》作传,常有附见者反胜本传人物,此正此志也。”而蔡元放解释的更清楚:“王进、栾廷玉、扈成,自是前传山泊中一色人物,只看他们言语举动,气味原自相同。当日打破祝家庄,栾廷玉、扈成若不逃去,宋江自必与李应、杜兴,一样收罗入伙。其不得同聚者,时之不偶也。况祝庄破后,不载栾廷玉下落,只在宋江口中,叹息一句道:“可惜栾廷玉这个好汉”,便已留下疑案。本传却将他三人,一并收来,不是与前传故为抵牾,正是为前传满意也。”可以说《水浒后传》中让栾廷玉与孙立重归于好,算是弥补了原著情节的一个缺憾,也解开了原著读者的一个心结,因此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

#武侠#水浒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