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几千年来,不管中国如何分裂,汉人心中的这份民族情始终没有消失

2020-07-23新闻5

要问:东晋十六国时期,在胡人建立的前秦政权中,哪位汉人做出的贡献最大?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王猛的名字。

的确,王猛在辅佐前秦统一北方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算是一位杰出的汉族寒士了。

王猛生于325年,死于375年,字景略,是东晋北海郡剧县人。作为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胡人政权前秦朝中担任过丞相及大将军。

王猛出身贫寒,早年隐居山中潜心学习,尤为爱好读兵书,善于军事谋略。虽然,他一直隐居山中,但是,对于东晋的整体政治局势他还是非常清楚的,不仅深知当时的东晋士族当道,自己很难在其中建立功名,还知道桓温的政治心理,并懂得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

所以,他没有跟随桓温去南方,放弃了在汉人政权中谋求前程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王猛是一个将功名作为人生目标的人。

后来,王猛与苻坚相识,并一见如故,二人大谈废兴大事,非常投缘。

所以,在苻坚即位后,王猛得到了重用,先是担任了中书侍郎,再连升五级,成为了丞相、中书监、尚书令等,一干就是十八年。此外,他在前秦辅助苻坚期间,不仅推行儒法,选拔贤明,还最大限度地帮助苻坚加强中央集权,整肃吏治,推行法制。

在军事方面,他坚持以氐人作为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并集中火力将北方的鲜卑消灭,推翻了前燕政权,为苻坚统一北方地区奠定了基础。不过,一直以来王猛辅助苻坚巩固北方的统治在北方胡人统治区域内发展壮大,却始终没有劝说和帮助过苻坚去扩充南方的地盘,更没有去打击汉人统治的东晋王朝。

虽然,王猛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但是,他却没有将战火烧到汉族地盘,更没有与晋朝为敌,只是帮助氐人消灭了鲜卑人的政权。即便是在临终的时候,他还再三叮嘱苻坚:

“首先,不以晋为图,其次,除鲜卑、羌虏内敌。”

虽然,王猛的遗嘱是不要与东晋为敌,但是,在他死后的第八年,苻坚还是违背了王猛的遗愿,兴兵百万,向东晋发起了进攻。最终,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身亡国灭。

所以,后人对王猛的遗嘱都给予了称赞,说其有先见之明。但实际上,王猛并不是有什么未卜先知的能力,他不让苻坚进犯东晋,主要是其心中存有的民族情怀,强烈的民族情感。因为,身为汉人的他,虽然,为少数民族政权服务多年,但其心中对于本民族的热爱一直没有改变过。

他对于前秦的忠心是发自内心的,这主要在于其在这里得到了一下才华施展的舞台,苻坚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不过,身为汉人的他,骨子里还是有着对汉族的那份浓厚的情感。要知道,亲情和恩情都是“情”,难分孰轻孰重。而这种情怀也在不自觉之间,流露在了他的政治生涯中。

所以,在他临死之前,出于对汉人政权的挚爱,才会再三叮嘱苻坚,不要去攻打东晋。也因此,王猛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此外,在王猛死后的数十年,中原地区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汉人代表,此人就是:崔浩。

他是北魏清河东武城人,跟王猛一样,对汉民族有着天生的热爱。他与胡族人共同作战,助力北魏统一北方地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当北魏皇帝要与南朝宋交战的时候,身为汉人的崔浩,则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想尽办法维护南朝宋的利益。

为此,在公元450年,魏、宋大战之前,北魏皇帝下令将其诛杀,灭其族。之所以被杀,主要在于胡人洞察到了崔浩浓厚的民族情感。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世,拓跋焘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道:“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由此可以证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人民之间就已经形成了非常浓厚的民族情感,这也使其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虽然,在五胡乱华时期,有很多汉人选择参与五胡政权之中,但实际上,却是他们为求自保而做出的无奈之选。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与胡人合作,极有可能会被胡人所害。

实际上,这些汉人虽然参与了胡人的管理,却不是心甘情愿为其服务的。

所以,在前秦灭亡之后,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汉人南迁的移民潮。

由此也可以看出,汉人对于自己的民族和政权的挚爱,他们真心向往的一直都是汉族的土地,哪怕是在胡人中拥有了权力和地位,但是,对于故土的眷恋,这些人却丝毫未曾改变。其实,不管是王猛还是崔浩,他们都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

试想一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过怎样的变革:从三皇五帝开始,经历夏商周,跨越春秋战国;从大秦强汉到三分天下,魏晋南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辛亥革命。最终,在经历了乱世之后,迎来了新中国。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

参考资料:

【《晋书·卷一百一十四·载记第十四》、《资治通鉴·卷一百一》、《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