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全套建筑分项安全技术交底 危险部位应采取的具体预防措施 1、起重作业所采取的安全措施 ⑴ 使用的汽车起重机在使用前必须在作业区得场地进行平整、。
桥梁桩基砼浇筑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交底如下:一.桩基施工过程注意事项:1、所有操作人员、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不得穿拖鞋上班、不得酒后作业。2、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特种设备操作证件复印件应张贴在钻机上的醒目位置。3、钻机进场前,施工现场场地必须整平填实,保证钻机在正常运行下不发生倾斜或者倾覆现象的出现。4、钻机开始作业前,必须检查各个部件是否完好,刹车是否灵敏,钢丝绳是否断丝等。检查合格后方 能进行钻孔作业。在钻孔作业是要定期对钻机进行维修保养。5、钻机多用配电箱配电器要完好,并上锁,设立专人管理。各项机械设备的保护接地必须牢固可靠,漏电断路器动作灵敏。6、泥浆池必须在技术员的指定位置开挖,泥浆池周边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高度不小于 1.2m,并 挂设相关的安全警示标识标牌。7、烧锤,测量孔深及取渣样时,不可在吊锤下操作作业,必须先将重锤落到地面后,再开始作业。8、当钻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应先将吊锤落与地面,然后切断电源,再进行检修。9、已经完成的桩位应及时回填,防止事故发生,无法及时回填的桩位应用安全网围闭,并挂上警示标 志。二.用电安全:1、钻机施工必须执行三相五线,三极配电两极保护,“一机,一闸,一漏。
临建设施标准化技术交底记录表,技术交底主要内容:一、施工便道标准化要求1、施工便道⑴施工便道路基不小于4.5m,路面宽度不小于3.5m,曲线或地形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宽。。
钢筋加工棚标准 1、一般情bai况下,钢筋加工棚都在du塔吊的吊zhi运范围内的dao。否则钢筋吊动不方回便啊。2、防护棚的顶答有二层的,最上面的隔层上铺模板,下面一层铺二层竹芭片子。二层之间间距500 mm。最顶面有500高度的围护。以双钢管为立柱搭设的。3、内部有灭火器、钢筋加工设备、有照明系统。4、门口有名牌、机械旁边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技术交底分哪些类别? 三级技术交底分为项目技术交底、标段技术交底、班组技术交底三个阶段。技术交底必须在项目开工前、施工图纸会审之后进行。技术交底前,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图纸会审,项目。
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是什么? 灌注桩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工作1.场地平整,保证钻机底座平整、不倾斜。避免在钻孔过程中发生塌陷!即做好三通一平工作!2.施工图纸的会审,测量放样,机械设备的进场,材料的进场。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有节奏、有组织的施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二、工程施工工艺现以反循环为例,简要说一下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1.护筒埋设,机械就位。桩位确定后,利用十字线放出四个控制点,以四个控制点的交点为中心埋设护筒!如图所示:钻机就位时要保证钻机平稳,不发生倾斜位移,利用控制尺进行倾斜度的调节,必须水平垂直。下图为就位好的反循环钻机:2.泥浆调制泥浆的作用就是保证孔壁的稳定,防止孔塌方,因此,施工中泥浆是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用泥浆比重计进行测量控制在1.15左右!施工时要随时观察泥浆的比重情况,确保泥浆对孔壁有支撑作用!3.钻孔施工在钻孔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垂直度的控制,规范控制在百分之一以内,在泥浆调好后,进行钻机钻孔,反循环采用的是反循环排渣法。在钻孔过程中,钻机回转装置带动钻杆和钻头回转切削泥土碎石,利用泵吸等措施抽吸循环护壁泥浆,携带钻渣从钻杆中吸出孔外,最终成孔!4.清孔即保证沉渣厚度在规范要求范围内!5.钢筋笼安放和导管。
土建基础工程施工工序有哪些? 有20道工序,具体如下: 有20道工序,具体如下:1、垫层 熟悉施工图→看规划红线→复核水准点→塔吊基础施工→原始地貌标高测量→保护定位桩→塔吊(报装)安装→放开挖线→。
钢筋加工场场地硬化采用什么标号砼 地为原地面;目前计划采用10cm石粉垫层。场区内有一条吊车通道,再浇筑10cmC15砼、平板车运输半成品通道。请问运输通道是否需要采用C20。
建筑工地钢筋场地要多大比较合适,特别是长度方面 建筑工地钢筋场2113地至少有个30米*15米的场地才合适5261,安装钢筋设备4102的场地1653及钢筋对焊、制作的场地要200个平方米,钢筋原材料堆放场地不少于150个平方米,制作好的钢筋堆放场地不少于50个平方米,搬运需要的空间也不少于50个平方米,还需要安装电箱、搭设施工防护棚也要占去一点面积。钢筋厂地布置编制原则1、钢筋加工场应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复垦。2、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业主和本局项目标准化等相关管理办法规定。3、钢筋加工场建设规模应符合施工使用要求,具备足够的原材料及半成品存放空间。4、钢筋加工场建设应体现符合标准、节约用地、节省投资、环保节能、合理实用的原则。
车库路面技术交底 按照下面的内容,自己加上表面处理就欧啦!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细石混凝土地面面层。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