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新生代盆地群划分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2020-07-23知识28

中—新生代盆地群划分 继承两条古缝合带长期活动的嫩江-开鲁断裂带和牡丹江断裂带不但是东北地区主要基底构造单元的边界构造带,而且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的主要断裂带。据此,以这两条断裂带为界,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盆地群。西部盆地群指嫩江-开鲁断裂带以西的盆地,盆地类型主要为断陷盆地,包括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根河盆地、漠河盆地和大杨树盆地;中部盆地群指嫩江-开鲁断裂和牡丹江断裂之间的盆地,盆地类型为断-坳叠合盆地,包括松辽盆地和孙吴-嘉荫盆地;东部盆地群指牡丹江断裂带以东地区的盆地,中生代盆地为改造残余盆地,新生代为断陷盆地,包括三江盆地、汤原盆地、方正盆地、双鸭山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和虎林盆地等。这些盆地中,有5个盆地与邻国盆地相连,由西向东依次为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漠河-乌苏蒙盆地、孙吴-结雅盆地、三江-中阿穆尔盆地和虎林—阿尔昌盆地。区域上,我国东北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分布范围主要受4条大的区域性构造带所控制,南部为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北部为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东部为锡霍特-阿林断裂带,西部为东戈壁-德尔布干断裂带。主要观点 (一)认为索伦山和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相连,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闭合于中晚二叠世。板块活动是由北向南推进的,但有不同意见西拉木伦河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约120km,沿着这条河存在着一条相当规模的深大断裂,在河的北部杏树洼、柯单山、五道石门、黄梁岗、二八地、天山、九井子一带发育一条NEE向断续延伸180km的蛇绿岩带。黄汲清等(1980)、王鸿祯(1982)、李春昱、王荃(1983),根据断裂两边晚古生代地层的明显差异和区域地层的发育状况把西拉木伦河视作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李春昱等(1983)把西拉木伦河与其西的二连浩特、索伦山北侧、蒙古南缘至东准噶尔的克拉美丽山一线认作是一条晚古生代晚期的板块缝合线,并把甘肃北山南缘和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二叠纪洋壳残块作为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碰撞以及其间古海洋盆地最后封闭的遗迹,还把这次碰撞当作形成现今亚洲大陆构造轮廓的基础。同时,胡骁(1983)、唐克东(1992)基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北板块北缘温都尔庙地区发现的蓝片岩,也将其解释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碰撞造山的标志,据此也将温都尔庙—白乃庙一线归于两大板块缝合线位置。樊志勇(1996)、王玉净等(1997)在。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支阶段 晚石炭世—三叠纪该区在陆壳基础上又经历了从区域伸展、裂陷到挤压褶皱、闭合的发展阶段(图1-11)。伸展、裂陷作用发生于本区中、东及南部的广大地区,包括沿早先的缝合带等构造软弱带的再活动,而西北部新生的早华力西褶皱带主要表现为隆起和遭受剥蚀。图1-11 东北地区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轮廓在西南部的索伦—林西地区,该时期的伸展坳陷-裂陷发育于加里东期和早华力西期俯冲带或缝合带及加里东褶皱带基础之上,主体位于二连-贺根山深断裂与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深断裂之间及邻区。在晚石炭—早二叠世,该区普遍发育滨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尤其在深断裂附近的坳陷带中发育了厚达万米的补偿型沉积,而且许多地区出现了具双模式火山活动特征的裂陷带,如在林西—大石寨一带早二叠—世具广泛的碱性及双模式火山活动,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主要为大陆拉斑玄武岩与碱性、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反映出明显的拉张裂陷活动。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本区进入挤压收缩与造山作用时期,其中,西部地区上二叠统分布零星,与下二叠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如苏尼特左旗下二叠统哲斯组与上二叠统林西组角度不整合);向东、东北至林西—乌兰浩特地区,上二叠统分布广泛,与下二叠统一般为平行不整合—连续。

#大陆板块#三叠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