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2月19日电 题:天津“茶馆相声”守护者于承艳:人民需要这门“欢乐”的艺术
中新网记者 张道正
“名流30年,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人民需要相声这门‘欢乐’的艺术。”天津名流茶馆的老板于承艳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名流茶馆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茶馆行业复苏以来天津首家具有传统民俗特征和举办民间演出性质的天津相声茶馆。并于2010年10月成功入选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评选的《国家重点文化旅游演出项目名录-相声戏曲集萃》。
名流茶馆艺术团的演员在演出中。(资料图) 张道正 摄
历经30年,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王毓宝、关学曾、冯巩、姜昆、郭德纲等曲艺界名流曾多次在此登台献艺。名流茶馆几乎见证天津曲艺发展史,其老茶馆、原生态的演出也成为全国相声院团学习的典范。
而打造和坚守名流茶馆的老板于承艳却不会说相声。但在天津相声圈子里,于承艳是名人,也是天津相声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她是天津“茶馆相声”的守护者和传承人,见证了相声的兴衰,也在相声茶馆的经营中摸索、改革,感受着相声带来的荣辱。
名流茶馆艺术团的演员表演鼓曲。(资料图) 张道正 摄
接触相声,坚守之路充满艰辛
“我进这个圈子是生活所迫,开始不懂也不会说相声,完全是一张白纸开始经营,直到现在也只敢说是一个听相声最多的观众。”
于承艳回忆,早年从纺织厂下岗后她就与人合伙经营名流茶馆,当时茶馆里主要是唱戏曲,一度萧条没落到拍卖经营权。“我那时又遭遇家庭变故,多重打击让我意识到女人需要有一份事业,坚持下去才有出路,最后咬牙把唯一的独单卖了,卖了9万元钱,花了5.6万元买断了茶馆的经营权。”
一个外行经营名流茶馆,于承艳在“赔钱”中摸索了好几年,尝尽苦头。再说起旧日辛酸,于承艳仍不免泪流满面。“那时候也不认识老艺术家,有些艺人还欺生,每场4个小时的演出,一张门票才5块钱,还包括茶水;只能在茶馆吃住,每月一开门,就要接到房租、水费、电费、暖气费、厕所费、管理费等一大堆账单。”
为了请演员和招揽顾客,于承艳说自己什么“骂”都挨了,什么苦都吃了,赔钱也得坚持,因为已经将家底投进去了,一切都没了回头路。
“我告诉我自己,只要茶馆开一天,就不能回戏。”于承艳给茶馆定了规矩,无论是刮风下雨,只要有观众走进来都要照常演出。在这样的坚持下,名流茶馆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渐有了起色。
改革相声,创新之路骂声一片
坚持终有收获,名流茶馆在探索中慢慢迎来曙光。但当时受到社会环境和消费观念的影响,5元一张门票的剧场收入让当时的于承艳难以经营下去。
为了维持剧场的正常运转、改善演员收入,于承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茶馆进行“改革”。因为不懂内容,她从经营上入手,先把前排的票价从五块涨到了二十五块。这样的“改革”也让于承艳在圈儿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她是茶馆行业第一个涨价的人。
“改革”也让于承艳收获骂声一片。首先是观众骂,当时的社会民众根本没有文化消费的理念和习惯,一些文化演出基本都是由“工会发票”或“政府部门组织”。让老百姓掏钱买票,且买“高价票”,名流茶馆吃了“螃蟹”;其次是演员骂,因为涨价后的第一天,前几排几乎没有人,所以说相声的老艺人很是不满。
“当时剧场和演员是三七劈账,名流茶馆拿三,演出团体拿七。因为调高票价无人购买前三排的票,这个‘罪过’直接落在了剧场老板身上。”于承艳说,当时一些老艺人骂的很难听,自己只能隐忍,直到三周之后,剧场前三排又卖满了。看到多挣出来的钱,艺人们才露出了笑容,默认了于承艳的“改革”。
回望名流茶馆30年,于承艳说的最多的,除了继承和“坚守”,还是“改革”。她认为,正是由于无数次试探市场,才换来今天“名流茶馆”这铁打的“江山”。
票价改革之后,于承艳在经营过程中又动了“改革”的念头。为了适应市场,她依据“曲艺大家唱”,又推出“相声大家说”。这种创新的体验式演出方式,既增加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间接地为相声培养了更多的新人,许多票友因此走上了舞台。
与此同时,于承艳还在名流茶馆艺术团主推“老少乐”组合。老先生给年轻人捧哏,年轻人在演出的同时学习老先生的技巧。一批批的年轻演员,逐渐成熟。随着技巧和经验的提升,都成了名流茶馆现在的中坚力量。
推广相声,茶馆演出备受认可
名流茶馆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全国相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时,天津名流茶馆已经名声在外。2004年初,名流茶馆每天一开门就能看到很多观众争先恐后过来抢票,25元一张门票供不应求。这种原生态的演出方式和场所不仅观众喜欢,很多相声“大腕”也云集名流茶馆的台口。
于承艳介绍,郭德刚在还未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曾多次到名流茶馆来演出交流,观众反应非常好,每次都要返场再说几小段才行;郭德刚的夫人王惠也曾在这里驻场演出,很受欢迎。
谈及郭德纲,于承艳总是说:“小小的名流茶馆,大大的郭德纲。”或许是一路艰难的经历颇为相似,她对郭德纲总是竖起大拇指,认为郭德纲对中国相声的传承和复兴“功不可没”。
而对于自己的评价,于承艳认为名流茶馆和德云社都是在传承相声文化,名流茶馆更多的是在坚守“茶馆”演出,但都是在为传承百年相声努力付出。
很多位国宝级的老艺术家,都和名流茶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认可名流茶馆对曲艺文化对相声的坚守。“名流茶馆”的牌匾是相声宗师马三立先生亲笔题写,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了“茶馆”二字条幅。
据于承艳回忆,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生前对她说:“你一个外行,竟把名流茶馆做起来了,连我的徒弟都喜欢在你这演出。”甚至最后,想收于承艳为自己的关门弟子。后来,骆玉笙曾多次莅临名流茶馆登台献艺,并亲自指导示范少儿曲艺爱好者,传承曲艺文化,并携全国26名亲传弟子举办“骆玉笙八十风韵生涯”系列活动。
惠民相声,开枝散叶承担责任
2006年,已经大“火”了三年的名流茶馆,率先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开分店,在当时,这个想法特别大胆,因为当时从事茶馆行业的老板几乎都是租房。当年,天津古文化街旅游景区刚刚整修完不久,因为涉及到4A升5A的旅游景区评选,所以力邀唯一一个被原天津市旅游局评为涉外旅游品牌的名流茶馆入驻古文化街。
于承艳再度发力,鼓起勇气二次变卖家产,又筹借了186万,在古文化街这种黄金地段创办了名流茶馆古文化街旗舰店,成为首家连锁经营的相声剧场。历经30年披荆斩棘的发展,名流茶馆如今已是天津演艺茶馆行业中的翘楚,拥有新华路店、古文化街店、多伦道店、津湾店、合肥罍街店等多家分店,每年只有大年三十休息一天。
据粗略估算,名流茶馆每年天津本地近2500场演出(含公益、慰问演出),每年外埠店约300场演出,演出场次全国名列前茅,每年观演人数高达25万之多。给民众带来许多笑声。
于承艳说,人民需要相声这门“欢乐”的艺术,特别是疫情期间,许多相声爱好者给茶馆打电话、网络留言,希望名流茶馆开通“云端”演出,让她印象深刻。“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人民群众有钱了,对相声这门艺术的需要更大更强烈了。”
近几年,名流茶馆的演员队伍逐渐壮大,旗下的名流艺术团也变成天津市首屈一指的民营相声团体,演员众多。越是火的时候,于承艳说越要承担社会责任,她要求名流茶馆的演员在演出中不能“低俗”,要让观众“健康”地笑,自然地乐。
在发展的同时,名流茶馆承担起社会责任,常年捐助弱势群体,并进行公益惠民演出。他们还走出津门,到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进行驻场演出,让全国观众,都能听到正宗的津门“茶馆相声。”
于承艳说:“我们受惠于时代,受惠于人民,也要为人民奉献更多的欢乐。”(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