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教育部青年学者(文学艺术组)第三届学术论坛在梅州举行

2020-12-18新闻29

与会嘉宾合影

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学者(文学艺术组)第三届学术论坛在梅州隆重开幕。该论坛是由教育部青年学者(文学艺术组)为推动文学艺术研究的理论创新而共同发起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承办。此次论坛积极响应了“文化自信,起而行之”的时代召唤,特邀教育部青年学者获得者相聚“世界客都”的梅州,通过专题报告和学术研讨等形式,以文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实践新文科范式,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学科体系。

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赵丹龄女士对本次论坛寄予厚望,认为将会促进青年人才的学术事业借学科融合之力形成更宏大的蓝图。广东工业大学余林副校长希望这次论坛能助力于全国青年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广东省梅州市张晨副市长则呼吁青年学者们借智发展乘势而上,以文学艺术之力共造文化强国。广东省社科联决策研究中心郑红军主任提到,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青年学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一、新文科与中国性

本次论坛体现出了新文科内涵的中国性,即以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张先飞教授、李永东教授、胡飞教授、陈军教授、刘旭光教授、周维东教授、范劲教授等几位学者的研究生动地诠释了新文科以中国为锚的立场与定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张先飞教授:《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张先飞教授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一命题提出“百年梦想”、“世界潮流”、“整风需要”、“个人追求”等四个关键词。张教授指出,所有的中国当代现象都是世界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20世纪各时期的话语形态创构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建构"认识性装置"的现象。从20世纪世界思想观念活动中寻找到一些固定的理论模型和认知机制,并可将"认识性装置"建构作为考察20世纪世界思想探索的新的历史解释的理论维度。张教授指出,"认识性装置"是建构可为后发展国家进行独立思想创造与生产的有效方式。

西南大学文学院李永东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地方路径》

李永东教授分别从在地性与文学史的建构、地方路径与相关概念的再审视、地方研究的基本观念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精彩阐述。“地方”如何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话题。“地方”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作家的出生地,而应看作文学的“在地性”。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性,受到“在地性”的影响,文学史叙述应重视文学的“在地性”。提出“地方路径”,应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结构,把“地方”作为研究的路径、方法和认知“装置”,阐发“地方”的丛聚、转移、选择、伸缩等多重特性和交互关系,发掘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重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地图。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胡飞教授:《设计学方法体系探索》

胡飞教授以“设计学方法体系探索”为题,分享了2020年立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设计学方法体系与中国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胡教授梳理了其本人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毕业15年以来的设计研究经验,经历从用户研究、服务设计、到SAPAD方法论(意义多维分析系统)的建构的过程。胡教授介绍了学界对于“设计”、“sheji”、“设计学”等概念的差异化理解,对西方设计方法的历史演化路径区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比了中国设计方法现当代史的若干发展阶段,对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体系及其范式进行了总结。对照传统的设计学专业,胡教授已总结出了500多种的方法,但对新兴的设计观念,比如思辨设计与对抗性设计,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适配中国本土的方法论体系,这也是未来有待继续推进的选题领域。

扬州大学文学院陈军教授:《同题比较和特色建构》

中国美学话语建构对世界美学话语的影响深远,陈教授从对话意愿是什么,对话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对话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出跟跑、并跑、领跑的策略,强调文化自信与健康的心态的重要作用。陈教授结合狄德罗的“关系说”详细论证了美的相对性问题,将文学、绘画、书法多个领域打通,提出“气”“势”“韵”的多维关系和美学范畴认知。

上海大学文学院刘旭光教授:《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审美理论话语论纲》

刘教授研究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对中国艺术学理论自身学术发展影响深远。刘教授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在审美理论话语方面,处在话语的溢出、话语的冲撞、话语的内生三种状态之中。作为核心的“话语的内生”是指对新的经验进行描述与总结,总是需要新的话语,这套新话语与是新经验相伴而生的。话语的产生,一定不是外来移植与复古的结果,是新的实践经验中内生的。话语的内生性,凌驾于话语的冲撞与化合之上,话语的内生是新的实践经验中新观念诞生的必然结果。刘教授描述了中国近代以来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的内生过程,希望构建一套属于中国式的艺术审美的话语体系。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文化自信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视野》

文化自信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周教授围绕文化自信提出两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跨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并围绕“世界文学”的重新建构和中国现代文学价值的重新阐释两个核心论题展开。周教授以域外“延安学”研究案例对上述议题进行了回应。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卫礼贤的“中国”叙事(线上)》

中国曾经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个美丽的、有诱惑力的幻想,没有清晰的结构图像,而卫礼贤是现代中德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一个中介人物,对促进中德交流有着深远影响。范教授指出卫礼贤作为汉学家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放弃了以西方范畴来框囿对象的传统做法,而力求以中国对象允许的体裁,中国潜意识允许的意识方式来进行表现,故而超越了福兰阁、伯希和和理雅各等“研究者”,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体验者”。这一姿态背后是西方的神学传统和德国浪漫派的包容理想。同时,范教授也指出,卫礼贤的“中国”叙事是具有普遍性交流意义的,其现代性则表现在对变化的承认和委身,对新的世界秩序和整体框架以变化的视角进行体验。

二、新文科融合学科

其次,新文科的治学方法强调科际间性,而不是分科治学,本次论坛的彭玉平教授、尚必武教授、赵超教授、马文教授、娄永琪教授、李翔宁教授等六位学者以自身研究破除学科壁垒,力图实现学科大融合的愿景。

中山大学中文系彭玉平教授做主旨演讲《人文学术的进阶与方法》

彭教授演讲的题目为《人文学术的进阶与方法》。作为研究王国维的专家,彭玉平教授以自己的“王国维研究”作为案例,将人文学术的进阶状态与基础方法娓娓道来。首先提出,“灵性”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要以人生享受学术。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补充新的文献、调整新的观点。彭教授提出治学十条原则:一是重视语境与真实还原;二是裁断精准与创通条例;三是重视文献的基础意义;四是培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感情;五是沉潜含玩的研读功夫;六是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七是通源流以识微旨;八是取法乎上;九是由微观以达宏观,做足微观,适度中观,谨慎宏观;十是要做灵性的学术。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与伦理价值传播》

尚必武教授提出了文学研究领域对于“世界建构”(worldmaking)的关注,并对“世界”、“文学世界”(literary world)、“文学世界建构”(literary worldmaking)等概念进行了精彩解析。尚教授首先介绍了以往学者对于世界建构主要有三种方式,主要包括现象学、建构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等三种。对此,尚教授补充了两种建构方式,一种是世界建构的媒介方式,一种是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随后,何教授以多部当代文学作品阐释了当代文学叙事的非人类转向(non-human turn)。最后,何教授提出,首先要关注非人类叙事,其次提出要从世界建构到意义建构,核心在于回答“人何以为人”以及“世界何以是这样的世界”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赵超教授:《新文科·新设计·新探索》

赵超教授首先介绍了新文科的现实背景和政策语境,对如何平衡设计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生动解析。赵教授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进行了案例详实的介绍,提出新理念、新课程、新研究、新实践、新机制等围绕着设计学科发展的五大新探索。包括探索城市文化的声音实验、探讨技术与身体互动关系的可穿戴设备设计、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创新方案、面对疫情的应急产品设计、以及最新立项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面向中国风格文化创意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最后,赵超教授以达芬奇为例,达芬奇的研究完美地集成了艺术、科学与工程三个知识领域,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想范本。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马文教授:《临床语言学学科体系探索》

马文教授从临床语言学(clinicallignuistics)的学科定位、国内外临床研究学科体系现状、中国专业学科的建设意义、建设中国创新学科的再思考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对临床语言学学科体系问题的探讨。临床语言学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对“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响应与呼应,也是解决语言障碍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汉语语言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最后马教授提出了构建中国临床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四个重要视角,主要包括国际化与本体化相结合、以中为主中外互鉴、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四个视角。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主旨演讲《为人类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线上)

娄永琪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院训,即《为人类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娄永琪教授深情回忆了自己从建筑的专业背景进入设计学科的故事,并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微观视角折射出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教授:《城市策展:当代文化的推进器》(在线)

媒体与事件对城市空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李教授以四个问题拓展了“城市策展”这一主题,包括如何以展览呈现当代中国三四十年的急速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的演进?如何对当代中国的城市与建成环境的紧迫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讨论?如何以展览创造一种观看、互动的结构,并通过展览本身介入城乡更新与空间重塑的过程?以及基于不同身份的观看经验、呈现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视域差?李教授以自己近年来完成的城市策展作品作为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三、新文科以问题为导向

新文科的价值追求是以问题为导向,论坛上何成洲教授、朱国华教授、韩挺教授、吕双伟教授、冯国栋教授等五位学者的演讲均反映出弱化学科意识,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的意图与尝试。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何成洲教授做主旨演讲《操演性理念与文艺研究的新方向》

教育部青年学者(文学艺术组)第三届学术论坛特邀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何成洲教授做主旨演讲,何教授演讲的题目为《操演性理念与文艺研究的新方向》。何成洲教授认为,当代西方文论出现了操演性转向,我们是否可以为新的文学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范式,从当下性的角度探讨文学之用。何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操演性理论的学术史概貌,并以“事件”(event)解读艺术的新视角。引用利奥塔的“操演性是后现代知识生产的显著特点”的观点并指出,文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去“做”,而不仅仅只是阐释和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国华教授做主旨演讲《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教育部青年学者(文学艺术组)第三届学术论坛特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国华教授做主旨演讲,朱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朱国华首先介绍了当代文学理论界百家争鸣的现实,并从学理层面概述了历史语境中文学理论与批评在功能期许与价值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朱教授认为文学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至少在三个方面对文学进行规范。之后,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分演倾向与趋势进行了述评。最后,朱教授提出,要建构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大文学”理论,除了关注传统意义的文学,还要与历史、哲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对话,作为通用型人文素养的理论基地与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韩挺教授:《叙事设计和健康体验》

叙事的设计方法对未来医疗健康体验的启发深远。韩教授分享了交大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思考和设计实践。站位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叙事医学的分析框架,以人文关怀为主旨,探讨如何从患者、医护人员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角度,进行叙事设计和健康体验设计,并提出新型的研究型医院的愿景,构建以机器人、应急扩容能力、病人体验、自动化程度、重构能力和社区对接的综合医疗系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吕双伟教授:《张之洞与晚清骈文》

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对中国骈文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吕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张之洞的骈文研究:包括张之洞对“晋宋体"骈体的推崇,主张骈散交融、各有其用;张之洞为官期间的骈文创作;以及张之洞发展教育对骈文发展影响。吕教授对张之洞的骈文研究是中国骈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将骈文这种传统文学形式通过现代方式进行再次的激活。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冯国栋教授:《江南的书籍世界》

书作为一种传统载体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意义和挑战。冯教授围绕何处是江南,江南是什么的问题从地域江南、政区江南、文化江南三个层面进行逐一阐述;并指出文化江南的四个维度由山、水、诗、书组成。冯教授将江南书籍作为研究主体,从江南的纸的种类、印刷术改进与发展、江南藏书和江南书籍流通之路几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充分诠释。

最后,彭玉平教授、何成洲教授、朱国华教授、季铁教授四位专家通过圆桌会议的形式,对下午两场平行论坛的嘉宾发言以及本次论坛“文化自信、起而行之”的主题做了充分阐释与交流。

本次教育部青年学者论坛集中表现出了聚焦的中国身份意识、打破学科边界的融合趋势以及清晰敏锐的问题视野,以高水平的研究精准地实践了新文科范式中的中国性、去学科化以及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彭玉平教授、何成洲教授、朱国华教授、季铁教授四位点评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论坛青年学者及其研究很好地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学术态度,以及起而行之的未来潜力。

本次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主办,由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承办。鉴于疫情防控要求,本次论坛以线下小规模、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近万人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

中国青年学者们应该一起“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乘势而上,起而行之”,以新文科建设大潮作为时代机遇,勇担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彰显文化自信,乘势起而行之!(胡飞)

#上海交通大学#新冠肺炎_社会#教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