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这里的早饭好吃哟,清晨五六点到中午十二点,生意特别好,几乎每次来都要等上一会!”一大早,新成路街道嘉星小区居民王女士就来到小区东侧的一家煎饼铺买早餐。
这家煎饼铺10平方米不到,没有豪华的装修,也没有正式的招牌,但每天排队来买早餐的居民络绎不绝。
今年38岁的崔彩萍是店铺老板娘,只见她熟练地将白色的面浆摊在饼铛上,然后用小推子摊成一张饼,翻面、打蛋,刷上酱料、裹进油条或脆饼,最后再加一串里脊肉,不到1分钟,一个招牌煎饼就做好了。
崔彩萍是浙江仙居人,2007年,她来到嘉定,在迎园饭店门前的路边支起了一个早餐摊,卖着传统的大饼、油条,生意说不上火爆,但比在老家打工赚得多一些。
不过每每看见对门煎饼摊边围着的都是学生,而自家的摊子只有中老年顾客,崔彩萍便暗下决心——要抓住所有年龄段顾客的胃!
她跑遍了周边的煎饼摊,看人家的手艺,尝不同的口味,排队时还不忘和顾客聊天了解喜好。回家后,她便开始自学。
摊煎饼看起来简单,但里面的学问不小。单单面浆配比,崔彩萍就连续尝试了二十多次。
“2009年是个转折点,也是早餐店起步的第一年。” 崔彩萍说,“刚开始煎饼生意也不是很好,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我们只赚了91元,之后也只是维持在一天一两百元的收入。” 那一年,一家人过得格外艰辛。
那时的崔彩萍每天只睡5小时,其余时间不是在出摊,就是在练习摊煎饼。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手艺也越发娴熟。如今,崔彩萍平均摊一个煎饼耗时不到一分钟。
“老板娘,最近煎饼越做越好吃了,我家囡囡可喜欢吃了,每次问她吃什么,都必点你家煎饼!”“对!我家也是!而且有时买到你老公做的,我家囡囡一吃就知道‘今天不是阿姨做的’。”慢慢的,崔彩萍的煎饼成为店里的拳头产品,得到顾客的好评。
顾客越来越多,崔彩萍调侃自己都快成为“摊饼机器”。崔彩萍煎饼铺的好口碑还传到了外区。她骄傲地向小嘉展示了顾客给她的微信留言,“有宝山、青浦的,他们来一次就买好多。”
小小的煎饼铺,撑起了崔彩萍一家的生活。十多年的寒来暑往,早餐摊换成了小店面,当年吃着煎饼的幼儿园囡囡成了初中生,只有这个“包脚布”还是熟悉的老味道。
通讯员:张燕
编辑:王安琪、卢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