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古谚语叫做“杀降者不详”。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似乎就是一语成谶,这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年仅39便去世了,且其去世之后,一家俱亡。不仅是应了这句谶语,也给他的死亡提供了一个近乎于玄学的解释。
常遇春早年间出生于贫寒之家,少年时不甘一生种地,便开始练习武术。长大后以绿林为生,跟随当时的绿林大盗刘聚烧杀抢掠,维持生计。也许正是这一段经历,为其以后的嗜杀行为埋下伏笔。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也就是元末各路起义军揭竿而起的时代,刘聚带着常遇春在和州抢掠,恰巧朱元璋正在率军攻领和州,早就听人说过,朱元璋英勇无畏。他利用在贺州开会的机会,装作一个普通人来观察朱元璋的行为。
他目睹了朱元璋平易近人的作风,视士卒如兄弟,也看到了朱元璋对军队的严格纪律,这对人民没有害处。相比较而言,他知道朱元璋是一个伟人,而刘巨只是一个土匪,无法与朱元璋相比。他主动决定去贺州找朱元璋。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朱元璋在有了常遇春这一名悍将之后,兴奋的难以自持,挥毫写下了这一首极尽夸耀之诗。而跟随朱元璋的这一次选择也开启了名将常遇春的辉煌时代,化身“不败将军”。
可不论是战绩多么傲人,战功如何之多。也改变不了这位将军心狠手辣,残忍暴虐的事实。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在常遇春和陈友亮的战争中,4000名投降的士兵被活埋。
洪武元年,常遇春攻占泰州,并屠城。在北上灭元的时候,他又下令,要杀死山东中部潍坊县的全部元军以及大部分居民。在北伐中,又屠杀了东昌这座城市,城市和附近的村庄几乎被人烟断绝。
元至正二十九年(公园1369年),常遇春征讨平饶之时,又开始血腥的屠杀整个城市。 如此行径在常遇春行军途中大量发生,不胜枚举。常遇春杀降屠城的行为众所周知,连朱元璋也常常叮嘱他不要嗜杀。
常遇春一生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战功赫赫。一生 为将未曾败北,立国后被封鄂国公,却在洪武二年就病逝了,其大子二子先后战死沙场,三子不知所踪。戎马一生,却也寥寥。
也许这就是冥冥中的一切都有报应,而他的报应就是戎马一生,却未有归途。常遇春病逝后朱元璋十分伤心,挥毫写下悼诗: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并且专门为其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意为与其共坐江山。对于始终将权利看的十分之重的朱元璋来说,是真的将其当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而这这可能就是常遇春最后的安慰吧。
不择手段的是常遇春。嗜杀成性的也是常遇春,可结束了当时的混乱朝代,带来和平的也有常遇春的一份,这其中的是非功过真的不好评说。也许真的是应了那句“杀降者不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