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是战国时期的一名诸侯王。说起曾侯乙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应该是非常陌生,史书上也对其没有太过详尽的记载。但虽然史书并没有怎么记载曾侯乙这个人,但他的墓中出土的宝物之多之精美却使得他最终为我们所熟知。
因此,说起曾侯乙墓大家一定不会太陌生,因为有太多的国宝级文物都是出于此地。其中,著名的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便是在此中被挖掘出来的。曾侯乙墓的首次被发现是在湖北随州,而这座战国时期的古墓一经出现便在国内外掀起巨大波浪,由于其出土文物之多之精,曾侯乙墓甚至被外界与秦陵兵马俑齐名。
然而除了曾侯乙编钟外,专家还在这座陵墓内发现了许多重量级文物。而在这其中,最为诡异古怪的便数我们今天要提到的这四件文物。由于造型奇特怪异,加上起初无人知晓其用途,这四件文物看起来极为诡异。而之后专家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复制时,却又发现了其黑科技一般的制作工艺,就算是使用3d打印技术都没有办法完全的复刻出它们。
诡异沉重的铜制盘龙铜镇
实际上以严格意义来说,这四件诡异的文物实际上是配套的一组。而组成这一组的便是四只沉甸甸的铜块。这四只铜块尺寸大小相似,均高8厘米,底部直径11.8厘米左右。铜块异常沉重,整体呈半圆形,花纹繁复,工艺精美。有趣的是,整个表面还密密麻麻地盘踞着数十条神龙。
除此之外,似乎是为了方便他人移动,顶部还有一个圆形的拉环。这样的外观不禁让我们想起同样是在曾侯乙墓被发现的曾侯乙建鼓底座。虽然没有曾侯乙建鼓底座那样做工精致,但相似的形状,相似的盘龙的外形还是会让人感到十分神似。而能以龙做造型,也足以显示出这四只铜块绝非凡品。
所以起初,考古队发现这四只铜制铁块的时候也是非常讶异的。看起来普通的铁块,却用到了盘龙做装饰,这样的不和谐感让这四个铜块显得极为诡异。再加上它又不是我们所熟悉杯子瓶子鼎等的古代器具,所以起初考古队员也也是一头雾水,并不知道它的用途。
后来据专家进一步的调查,才最终解开这四只做工精巧的铜块的用途之谜。据专家说,这四只看似诡异的铜块应该便是所谓的“铜镇”。我们熟悉纸镇,但对铜镇却几乎闻所未闻。到底什么是铜镇呢?
其实,铜镇的作用和我们所熟悉的纸镇很相似,都是为了防止风吹的器物。众所周知,古人习惯在地面上放置一张席子,然后席地而坐。但若是碰上大风天气,就容易出现风把席子的四只角吹起来的尴尬情况。而这时候古人便会用一种相对较重的器物去压住席子的四角来避免其被风吹起。这便是“铜镇”。
铜镇一般是以铜铸造而成,以四只为一组,相对小巧却又十分沉重。而曾侯乙墓中挖掘出来的这四个半圆形的铜块正好符合这个特点。由此,这四个“诡异’铜块的作用之谜终于真相大白。而之后这四只铜块也被专家正式命名为;“东周铜镇”。
东周时期的“黑科技”
我们知道,同样是曾侯乙墓中所出的建鼓底座也是盘龙的造型。但除了都是盘龙的造型与相似的形状之外它们也有着许多细微的相似点。在当时,专家们曾因为研究的目的尝试过去数曾侯乙建鼓底座上装饰着的龙的数量。却最后无果而终,由于其制造工艺的问题,每个角度所能数得的龙的数量都是不一样的。而与著名的曾侯乙建鼓底座一样,这四只东周铜镇上的龙也是如此这般,每变换一个角度都是不同的数量,也是十分有趣。
然而真正让专家叹服的却是这件物品的无法完全复制。出于展示目的,专家们曾提出对这四只铜镇进行复制的计划。但在最后实施复制时,他们却发现了复制这四只文物的困难重重,普通的用于复制文物的简单的倒模与翻模技术根本无法复制这四件文物!
这样的发现使得专家一筹莫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3d打印行业的迅速发展,专家便提出了使用3d打印来复制这四只铜镇的计划方案。他们对此寄予极大希望,但正当专家们都开始认为这四只铜镇的复制工作终于可以得以解决时,3d打印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非常令人失望。
即使3d打印技术本身十分先进,但在复制这四只铜镇时却是连简单的扫描都无法完成,很多细节都没有办法扫描到,更别提打印出来东周铜镇的复制品。这一下又使得专家组们非常失望。但在失望的同时专家们也不由得感叹这四只铜镇的制造技术,不仅精巧绝伦,甚至当代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完全将其复制,可谓是“黑科技”一般的工艺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来许许多多技艺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与现在不同,对于古时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来说这样的工艺品的制作难度必定超乎我们想象。但就算如此,他们也依旧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并制作出了许多令当代人都啧啧称奇,甚至连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无法复制的精美工艺品。
并且还不止个例,我们今天所讲到的“东周铜镇”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其他重要文物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蛋壳杯,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等都是连我们当代科技都无法复制的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但在感叹古代匠人的智慧的同时,这些工艺的消失也让我们十分痛心。由于战争,以及匠人的家族传承制度等各种问题很多当时的工艺都逐渐失传,让我们无从考据,无从再次亲眼见到他们的“智慧”,更别提对这种工艺进行复制。有些文物就算是勉强地用当代工艺复制也只是一场盲目的复制。在没有了解当时的制造技术的前提下,这样的复制真的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