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相扶相携走过55个春秋,鲁渊、闫荫若夫妻:用心灵写出最美的爱情诗

2020-11-24新闻22

两位老人坚持读报心系天下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爱你、尊重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新人婚礼上,最让人感动的环节,莫过于发表结婚誓词。

这句话,是彼此的约定,也是彼此的承诺。对85岁的鲁渊和81岁的闫荫若老夫妻来说,他们当年没有举办婚礼,也没有对彼此说过类似的话。但他们在55年的婚姻生活中,携手走过岁月变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沟沟坎坎。当疾病降临的时候,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勇敢面对,用行动诠释着这段誓词。

忘不了,那段鸿雁传情的时光

鲁渊家是宛城区溧河乡二十里屯村人。1956年9月,在原河南省立南阳中学(现在的南阳一中)上高三的他,不经意间,看到一个“脸瘦得像没有长熟的向日葵籽儿一样的女孩”优雅地站在那儿排队报名。这个女孩儿就是闫荫若,家住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原河南省立南阳中学。那一眼,怜惜之情油然而生,鲁渊就想好好照顾这个又瘦又弱的女孩儿。

1961年,鲁渊从兰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机床厂工作。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当别人给他介绍对象时,心中总是闪过闫荫若静静地站在那里的影子,还有在学校组织的春节晚会上,她自编自导的作品“本本主义”的搞笑样儿。“1964年,我高中时期的一个女同学联系上我,要给我介绍女朋友,当我听到闫荫若的名字时,我才知道瘦瘦弱弱的她从河南牧专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教师。那一刻,我相信了缘分,也认定她就是我要相伴一生的人。”鲁渊说起自己的爱情故事,唇角含笑,眼中有光。

“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和闫荫若联系上后,我们就是写信,一星期一封信,在信中谈理想,说工作,聊读书看报的感受。如果哪个星期没有收到她的信,就心里发慌。”鲁渊说,他们的爱情是靠邮递员来传情的。1966年,鲁渊毅然放弃兰州的工作,调回南阳,并于当年农历六月初六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好,我们两个也没有举办婚礼,只是领个证后,把双方的被子抱到一起就算结婚了。”说起这些,鲁渊的言语中带着遗憾。

牵手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婚后,我们两个人兴趣爱好一致,两个人都爱看书,看报,还都喜欢运动,一有时间就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说起自己曾经的青春,闫荫若是一脸的幸福。

“和睦的家庭利于孩子成长。”闫荫若说,她和老伴儿从来都是有事商量着来,很少吵架,也从来没有冷战过,因为家庭氛围好,他们的孩子都成才了。他们的儿子鲁雷1988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作;女儿从郑州旅游学校毕业后,也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工作和快乐地生活。她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的7个孩子也都成才,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一名教师,我对学生也像对待孩子一样关爱他们,要求他们诚实做人,从点滴做起,我弟弟妹妹家的5个孩子都是跟着我上学,我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不要求孩子做。我侄子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到美国读了博士后,学成归来从事科研工作。其他孩子也都诚信为本,不论干什么工作,他们都有爱心,都很自信。现在,他们一有时间都会来看我。”

“夫妻相处,应该多理解对方,彼此尊重,年轻时彼此相爱,年老时彼此作伴,只有这样,夫妻才像夫妻的样子。”闫荫若笑着说。

“疾病不可怕,咱们一定能战胜它”

2000年,闫荫若不幸患上恶性淋巴瘤,面对疾病,他们夫妻勇敢面对。鲁渊陪着她在北京肿瘤医院住了10个月医院,衣不解带地照料,天天给她读报,陪她调整心态,终于战胜癌症,创过鬼门关。2008年,闫荫若又得了脑梗塞,右手握东西不稳。闫荫若在老伴儿的体贴关怀下,在亲人们的支持下依然轻松面对病魔,一边积极治疗,一边乐观生活。自患病以来,鲁渊每天除了陪伴她锻炼身体,饮食清淡规律外,还陪她一起看报纸。“那时候,医生就宣布我以后永远坐轮椅了,可是我不服输,一方面科学治疗,一方面坚持恢复锻炼,终于又站了起来!”闫荫若说,2017年,再次患上脑梗后,她才瘫痪在床,可即使这样,她还每天坚持读《南阳晚报》,通过晚报让自己和社会接轨,在晚报上汲取力量,让自己心里每天都充满阳光。

2014年,鲁渊也患上脑梗,至今右肢活动不便。看到记者要给闫若荫拍照片,鲁渊脚步蹒跚地站起来,走到老伴儿床前,给她梳头。看着鲁渊一个手给老伴儿梳头的样子,记者心里忽然就想起“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8个字来。

谈及面对疾病的感悟,闫荫若说,疾病不可怕,是个纸老虎,只要有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治疗、合理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就一定能战胜它。

以德育人的好老师,桃李芬芳

“作为一个老师,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闫荫若手里拿着一张名信片说,这是今年教师节时,她的一个叫杨东芬的女学生从新疆寄给她的,上面写着:感谢您老师,是您象牛一样把我从农村拉出来。

1963年,原南阳县高庙乡成立农业中学,闫荫若被调到这所学校教农业嫁接和畜牧家禽防疫课。那时候,学校刚成立,没有房舍,她就带领着40多名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自己动手,盖起了四间校舍。在这里,她教会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畜牧家禽的疫病防治技术。“每年春节都有在全国各地的学生给我打电话。近几年,司广发、张建新等多位学生还来家看我,他们都70多岁了,他们说是我教给了他们生活的本领,他们都在他们所在的乡镇做为兽医,服务乡邻,也过上了幸福生活。”后来,闫荫若又被调到原南阳市7中,教初中《生理卫生》和高中的《生物》课。“不论在哪里教课,首先得教会学生爱惜自己,珍惜生命,教给他们生活的本领。”

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文/图

#春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