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解敏11月23日报道: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收官之战“嫦娥五号”预计将于11月24日凌晨择机发射。嫦娥五号此次“奔月”,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计划取回2公斤月壤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进行分析研究。完成 “绕、落、回”的最后一步“回”。
如果一切顺利,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这将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回顾: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任务
探月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阶段分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并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为“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探测。第三步为“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研究。
早在1994年我国就对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论证,当时就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2001年10月,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项目立项,2004年1月,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嫦娥一号
中国首个探月使者——“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经过5天的太空飞行,“嫦娥一号”被月球引力捕获,逐渐减速后,最终运行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千米的月球极地轨道上。
“嫦娥一号”在各种极限条件下的试验,最大限度地获取了科学探测数据。为后续开展月球探测任务进行先期验证,也为后续嫦娥二号、三号研制中控制程序的设计提供依据。最后于2009年3月1日,在精确控制下落月。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设计寿命仅半年的嫦娥二号,超期服役了近两年。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月工程二期由此拉开大幕。
嫦娥二号任务过程中拍摄到了分辨率达到米级的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精,为后续“嫦娥三号”软着陆进行了技术验证奠定良好基础。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继完成月球探测任务、飞抵距地球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后,又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飞越探测,刷新了“中国高度”。
嫦娥三号
探月工程中的第二步“落”由嫦娥三号首次完成。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发射升空;12月14日在月球虹湾实现软着陆,之后顺利开展了一系列月面探测和巡视勘察。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实现了探月工程从“绕”到“落”的跨越。由此,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背面,继续更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8年5月,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成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经过实施近月制动,“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后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与嫦娥三号相比,嫦娥四号任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地月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传中继。
就在十几天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1月10日和11月9日结束月夜休眠,自主唤醒,迎来第24月昼。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顺利工作690个地球日。
护送“五姑娘”探月 长征五号再出发
据了解,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已于1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嫦娥家族”每一次奔赴月球,都离不开长征系列火箭的伴随。自2007年起,先后有长征三号甲火箭、长征三号丙火箭、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助力。而此次嫦娥五号奔月,将由长征五号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器,长征五号即将成为参与探月工程的第四型火箭。
本次任务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应用性发射,此前已成功发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长征五号和嫦娥五号都有一个五,这并不是巧合。其实,在长征五号研制之初,就被定位为嫦娥五号的专属座驾,可以说嫦娥五号就是长征五号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