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家乡的记忆—织箔

2020-11-21新闻12

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会有几领箔,谁家如果没有几领箔,有事老是找邻居借,一定遭人笑话,其貌不扬的箔可是当时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一个老物件。

说是老物件,是因为人们以前常用,而现在几乎见不到它的身影了。

箔是什么?什么是箔?对于农村长大的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不用解释,一提就知道,而对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这个老物件一定很陌生,甚至完全没有概念。

箔,百度百科解释,用苇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我要说的家乡的箔,严格来说是用高粱杆织成的。

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光,杆分节且较粗壮,顶部穗形有带状和锤状,果实呈褐、白或淡黄,在豫东也叫红蜀黍。

高粱在豫东种植很普遍,由于不能当主粮吃,常常种植在路边地头或犄角旮旯的地方,但它生命力顽强,种到哪里都高产,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粱虽然做不了人们的主粮,但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有高粱的身影。高粱米磨成面可以吃,也可以酿酒,头部的穗打出高粱后,用刀把空壳刮干净,十几穗一捆用麻绳一扎就成了灶台上刷锅,扫灰尘的把子(一种炊具)。

高粱杆和穗儿之间的部分,我们叫莛子,馍框子、锅拍就是用莛子做的,干净卫生实用,很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是锅拍,擀好的面条、揉好待蒸的馍、包好的饺子撒点面醭放在上面,实用又方便,是人们厨房中的最爱。

莛子和高粱穗连接在一起的这部分,用处更是大,以前家里扫地用的扫把,就是把它们十几根一捆扎成扫把,父亲每年都会扎好多把,除了自家用,亲戚来了也会送几把,曾一度很受欢迎。

莛子的表皮揭下来可以编蛐蛐笼子,表皮和里面白色瓤,经过小手一加工就变成了可以戴到眼上的玩具眼镜。

剩下的高粱杆,也不能扔了,经过人们千百年来的不断琢磨,和麻绳巧妙结合,就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箔。

织箔一般是男人的活,就像农村女人会纳鞋底、缝衣服做针线活一样。织箔的本领,只要是不慵懒的男人几乎人人都会。

织箔,也叫打箔,就是用高粱杆和麻绳,通过简单的辅助工具(木架和砖头),把一根根高粱杆用麻绳8字环绕固定连接在一起而织成的一张整体连贯的农村人常用的东西。

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年织箔,因为它的用处太多,损耗当然也大。

先把从地里砍回家的高粱杆打掉叶子,剥掉包皮,就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杆儿,晒干后捆成捆,再准备撮的细长细长的麻绳以备待用,麻绳方言也叫麻经子。

麻绳是用种的青麻的表皮制作的,秋天收割后,放到村里的坑里,上面再压上重物,让青麻在水里发酵,也叫沤麻。沤好后捞出来,青麻的表皮和里面的茎秆很容易剥离,剥离的麻皮,经过简单的手撮加工,就成了织箔的麻经子。

织箔一般都在家织,工具就是木架子和砖头。找两个距离不远的树,找一根长的桐树棍,两头树上一绑,麻绳的一头预留出来一截绑到桐树棍上,另一头的麻绳绑上一块砖头,多余的缠到砖头上,绳子都是成对绑的,每隔一段距离绑一对,做好了准备工作,就可以开始织箔了。

“箔边一上手,就知有没有。”第一根高粱杆很重要,因为它是整领箔的门面,粗壮挺拔的高粱杆儿,就会被放在这个重要位置,因此会精挑细选一番。

先把选好的高粱杆儿放好,用手压瓷实,然后把前后两块砖头调换一下,就完成一道工序,循环往复,砖头上下翻飞,箔越织越长。

箔织好后,从架子上松下来,两头绳头系好收紧。用铡刀将两侧铡整齐,一领箔就算完工了。

箔的用处很多,以前盖房子,它是其中的建房材料之一,檩子椽子架好后,在上面铺上箔,箔上面再缮一层麦秸或瓦一层青瓦当房顶。

箔还能当隔断墙。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的三间青砖瓦房,西间和堂屋中间没有垒墙,就在两间房子中间竖一领箔,再用两根木棍一夹就成了隔断墙。

箔还能当床。夏季天气闷热,人们喜欢睡在院子里纳凉,把地扫干净在地上铺一领箔,再铺一张蒲席就能当床,它曾陪我们度过了无数个炎热的夏季。

箔最大的功用就是晾晒东西,因为它上面见光,下部通风,晒东西干的快。撇黄花菜的季节,家家户户院里院外,都隔空架着箔,上面撒满蒸好的金灿灿的黄花菜,一箔一箔,自成一道乡村独特的风景。

秋后,家家户户的箔更是闲不着,箔上晒满了棉花、玉米棒子、红薯干……,处处展现着丰收的景象。

如今,很多年轻人早已进了城,老家的田地要么租给邻居要么撂荒,高粱已经无人再种,曾经会织箔的高手,有的已走,有的已干不动,织箔的技术和箔的历史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缝隙里,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