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边坝县扶贫图志之专项扶贫第一节农田与操场建设

2020-11-19新闻17

原标题:边坝县扶贫图志之专项扶贫第一节农田与操场建设

一、农田建设

边坝县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由于地貌复杂多样,耕地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耕种条件差且水浇地所占比例不高,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地在乱石间,吃饭全靠天”曾是边坝县耕地状况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这种状况,新建和改造基本农田列为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开展包括“两改”、改土积肥、农田水利建设在内的农田基建运动。

建县之初,全县各区乡组织群众进行拣石头、炸石块、平整土地等农田建设。

20世纪70年代起,各区乡开展群众性的农田基建运动,各地集中大部分主要劳动力,进行加厚耕地土层,坡改梯,深翻土,兴修水渠、水塘等,从而使耕地平整化、良土化,提高了保水保肥保土能力,使可灌保灌农田逐渐扩大。至“六五”末,全县累计改造低产田921.12公顷,有耕地3408.4公顷。“七五”末期,全县灌溉面积达到907.6公顷。“八五”末期,全县耕地可灌面积986.64公顷,保灌面积636.89公顷。“九五”期间,投工67000人次,完成低产田改造208.2公顷,坡改梯153.33公顷。至2000年,通过旱地改水浇地158.67公顷,新垦水浇地255.4公顷,共增加水浇地414.07公顷。使全县水浇灌面积增加到1382.71公顷。使水浇地人均占有提高到0.05公顷。

“十五”期间,为改变群众重用轻养的习惯,“两改”工作首先在人口少、耕地面积小的地方,以户为单位,要求群众自己投工投劳,将“三跑”地改为“三保”地。其次在群众劳力相对集中,需要改造的耕地较多的地方,由乡上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以村为单位,分头分片地进行改造。最后在骨干水利设施控灌的土地连片区域,且受益村庄无力承担当年农田基础建设任务的情况下,由县上统一规划,集中治理,采取以工换工,逐年拉平的办法,或以连村为单位,搞大规模的歼灭战。“十五”期间,全县共规划小型水源工程项目49处,维修项目12处,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灌溉面积412.67公顷(农田388.67公顷、草场24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424.93公顷(农田1132.93公顷、草场292.27公顷)。全县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了3000公顷以上。到“十一五”末,全县水浇地达到2593.33公顷,基本实现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

“十二五”末,全县耕地面积3532.75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88.08公顷。县水利局于2010年获得西藏自治区“雅江杯”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

2019年,全县耕地面积3532.35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61公顷。

二、草场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投资围建拉孜区岗青乡3个自然村草场,围栏80公顷,同年3村幼畜死亡率从3.09%降至2.11%。

全县从1988年后着重发展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改良草地),到1990年,累计人工种草面积为196.47公顷。至1995年,全县草地围栏80.65公顷。

1995年后,边坝县各乡更加重视牧草发展,兴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安装钢质围栏等项目。

1996-2000年,全县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共围建55个点,1333.33公顷草场。2000年,全县人工种草达9660公顷。

解放初期,边坝百姓耕作画面

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技术落后,效率低下

20世纪90年代,边坝县干部群众进行人工深翻土工作

深松整地,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工具,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

2018年,边坝县春耕春播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

旧时边坝县灌溉水渠,水多来自山上冰雪融水,无法满足灌溉需要

2010年6月,区县两级技术人员对边坝县草场建设进行指导

2012年,人工种草选址与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草原监测工作

来源:边坝县县志办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