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坚守基层一线的“老黄牛”

2020-11-13新闻8

“大家好,我叫吴守良,是大方县融媒体中心驻黄泥塘镇记者站负责人,这是我过的第7个记者节了......”在大方县举办的2020年记者节表彰座谈会上,两鬓斑白的老吴感慨地分享着自己多年来镜头下的故事。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在老吴讲着别人故事的同时,我也想讲讲老吴的故事。

刚接触老吴时,我会对他的小学毕业文凭感到不可思议,被他不输专业人员的摄影、写稿能力折服,为他会木工、会营销的多才多艺鼓掌。但,认识他的第4个年头,让我深受触动的是这个倔强老头身上不顾艰难险阻做新闻的精神,和不顾一切为家乡谋发展的情怀......

疫情一线的逆行者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主动回到了工作岗位,扶贫干部转变成了“抗疫逆行者”,在黄泥塘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200多名镇村干部、医务人员及青年志愿者迅速上岗,卡点轮流值班、后勤保障、进村入寨排查,各司其职的筑牢基层疫情防线,这一坚持就是到现在。老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基层的乡镇通讯员,在疫情的关键时期,总感觉他无处不在,义无反顾的奔波在疫情第一线,哪怕是疫情防控防疫物资短缺的初期,他依然不顾个人安危,在大灾大难面前,用镜头记录着防疫一线一幕幕感人的故事,用文字谱写全镇众志成城防疫情的风雨历程,用语言展现一线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人间大爱。在他第一时间的报道下,全镇人民隔离在家也能随时了解到疫情一线的最新情况。

随着他的报道,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们纷纷慷慨解囊,出钱出物出力,为每个卡点工作人员送去各类必须品,为一线工作人员配上口罩和防疫急需品,还有志愿者到防疫一线去给防疫工作人员理发。在镜头的牵线搭桥下,全镇干群手牵手筑牢一道道抗疫防线,心连心汇成一堵堵防疫城墙。

农业产业的发声筒

在抗疫情期间,黄泥塘镇党委政府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动全镇17个村(居)群众以及合作社做好春播工作,其中辣椒产业突破3万亩,烤烟达1万亩,没有因疫情让全镇调整产业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但疫情攻坚战一直迟迟未收官,人群不得聚集,日常的“赶场”也被取消,部分农作物成熟后的销售成了难题,这时候,老吴又扛起了他的摄影机,奔赴田间地头,东拍拍西拍拍,到处取镜头,努力将农作物最“诱人的姿色”拍下来,往往回到办公室已经是深夜,到了办公室还得加班剪辑、写稿,争取在第二天一早将视频播出去。在老吴一趟趟的拍摄报道中,农户们收到了一张张订单。农产品销出去了,老吴也黑了、瘦了。

家乡发展的记录人

摄影机是什么?在老吴看来,摄影机是传播社会文明进步的抓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工具,也是记录时代变迁的记录仪。从老吴2013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黄泥塘镇经历了小城镇建设、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很多关键时段。在这7年间,老吴用自己所有的时间,不分周末、节假日,不顾艰难,跋山涉水走遍了黄泥塘镇的每一个角落,行程长达1万多公里,采访了很多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的人,拍下了数万个真实的感人镜头,制作成了《印象黄泥塘》、《黄泥塘的变迁》等影像资料。老吴用镜头拍下的是一整个“时代”,数以万计的视频、图片,十几个IT硬盘,装着黄泥塘镇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也装着老吴对家乡的满腔热爱。

7年来,老吴写下了多达40多万字的大小稿件共1600多条,部分稿件还被多家主流媒和央视采用。由于工作突出,2014年至2020年,老吴分别获得最美大方人、最美新闻工作者、最美通讯员等荣誉称号,并连续7年获得大方县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年获毕节日报好新闻二等奖。

老吴说:“新闻一直在路上,今年我已经62岁了,但我要用剩下的余生之年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大方的脱贫攻坚、为黄泥塘镇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李丽莎 王珊)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