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正月,闯贼李自成部接连攻克南方重要关卡隘口,而明军将领左良玉却逃往安徽池州。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同的陷落让京师的情况变得更加危急。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忙封吴三桂为平西,拱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一直到月末李自成部逐渐形成了对整个京师的合围,至此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历史的灭亡已无可避免。而大明九路边军在与辽东清军和内部此起彼伏的农民军作战中已大部消耗殆尽,剩下的残兵败将已无法阻挡李自成的步伐。
而当崇祯帝与其最忠心的大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眺望着这城外连绵不绝的烽火狼烟,只能掩目长叹,束手无策,在赐死周皇后以及后宫一应妃嫔、砍死自己的女儿之后,崇祯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皇子能多逃出去几个。而他自己则缓缓登上煤山,解下自己的束带,长叹几声“诸臣误我”后自缢身亡。身旁无任何文臣武将,只有王承恩忠心随侍。崇祯帝的蓝色袍服上写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消息传到城中后,投井自焚服毒殉国的朝臣亲族不计其数,等到清军进入京师之后,才将崇祯葬于思陵之中。
那么崇祯皇帝说到底是因为李自成即将攻破城门,不愿受辱而死的吗?
“错一事而罢一官,丢一城而杀一将”首先《明史》记载崇祯皇帝“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意思是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性子急躁,意气用事,刻薄寡恩。对手下的大臣很难真正的信任。这样的性格是从小造成的,从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是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皇帝之位根本轮不到他,而朝中党派纷争不断互相倾轧,内有魏忠贤阉党只手摭天,外有东林党体系庞杂,在这个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的背景下,谨小慎微,敏感多疑的秉性塑造了崇祯皇帝的性格。一直到他登上帝位,并且扳倒阉党,剪除魏忠贤的那一刻才得到解脱,崇祯认为自己既然能做到剪除阉党,也必能中兴大明。所以做事急躁,急于求成,但又只信任自己不信任手下重臣的原因使他杀掉了袁崇焕,自从辽东边军无人能够抗衡清军;逼孙承宗出城与闯贼决战,使李自成在大明腹地如入无人之境。
其次是在京师被合围之前,有过臣子建议崇祯南迁的建议,但无法实现。在当时的背景来说,即使崇祯有这样的想法也无法让所有臣子一致通过,因为在当时的内阁制度下,大明皇帝对权利的掌控力已大不如前,这样的国家大事必须需要经过内阁,而众臣没有一个敢于死谏的,这样崇祯毫无台阶可下,他作为皇帝又不能主动选择逃跑。所以只能死守京城,退一万步说,南京城虽然有全套的官员体系,但是那里的氏族勋贵更加盘根错节,崇祯连京师的臣子外戚都无法掌控,那去往南京最后无非也是另一个南宋而已。所以种种原因下,依靠京城百姓和王公大臣出来卖命,等待吴三桂的援军才是唯一的希望。但是他在城破之时鸣钟召唤群臣竟无一人前来,面对这些只想着保住自己身家性命的臣子来说,崇祯只能心如死灰。最终才会说出诸臣误我那句话来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后的原因就是作为皇帝的尊严,朱棣留下的祖训就是最好的结果,大明约300年国祚,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在城破之时,作为皇帝,与大明的历史一同灰飞烟灭,才会在史书上和悠悠众口中留下:“亡国之烈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