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食品存耐药菌污染风险
保健时报记者 燕声
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比较喜欢方便、快捷的即食食品。但近日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论文提示,研究人员在从中国南方的6家超市随机采购的总共18种即食食品——8种即食肉类,如叉烧、烤鸭、烤鸡和三文鱼寿司;7种即食蔬菜,如黄瓜、海带或莲藕;3种即食水果,如现切哈密瓜的所有样本中均发现了一类基因——能让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药耐药性基因。这表示即食食品有潜在食品风险。
即食食品很容易因污染导致耐药菌侵入
即食食品是事先烹饪好、无需再加热或加工便可直接食用的食品。由于其产品特性,这类食品很容易因为交叉污染等因素导致食源性病原菌的侵入。
研究发现,上述即食食品中最丰富的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细菌中主要的一门,包括很多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等著名的属)、厚壁菌门(绝大多数属于梭菌纲,其中球形梭菌亚群和柔嫩梭菌亚群为肠道内最为常见的两个类群)和蓝细菌门(一类能透过产氧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细菌,分布极广,普遍生长在淡水、海水和土壤中,并且在极端环境中也能生长;不同种类的蓝菌含有不同类型的毒素)。其中,变形菌门含有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比例最高。此外,多药耐药性基因是存在最多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
研究人员还发现,即食肉类中含有数量最多的能让细菌对单个抗生素耐药的基因——这些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常见于人用或兽用药物,说明这些抗生素在畜牧业中可能存在过度使用。
勤洗手等卫生习惯能减少感染耐药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过名为《抗生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的报告,此报告令世界对目前人类对于抗生素的抵抗能力感到担忧。报告列举了人类对7种不同抗生素耐药性的事实,而与之相关的7种细菌则是导致几种常见严重疾病的原因,例如血液感染(败血症)、腹泻、肺炎、尿路感染及淋病。
一般来讲,抗生素使用得越多,就有越多的细菌开始能够适应。一些细菌不会被抗生素彻底地直接“消灭掉”,而是随着它的下一代繁衍,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下一代进化得越来越强大,更具抗药性甚至拥有“超级抗药性”,纵使我们有十八般武艺也难以对付它。
抗生素耐药并不是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变化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也就是说,如果人类受到对于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感染,用于对付这一细菌的常用抗生素就不再有效,将需要使用不易获得的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抗生素。一般而言,由耐药细菌引起感染的患者比感染不耐药的同一种细菌的患者面临出现更差临床转归和死亡的更高风险。
抗生素耐药细菌会通过与携带耐药细菌的人类、动物、食物或环境接触进行传播。我们可以通过经常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盖鼻子和嘴巴以及更安全的性行为,帮助预防感染传播。
被污染的即食食品还易诱发其他食源性疾病
如今,食品种类日益增多,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体验,但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出现。在即食食品中出现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健康。
例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也可导致孕妇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等。该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是即食食品中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我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监测风险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在生肉和即食食品中污染率最高。即食食品是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和抗生素耐药菌的聚集地,或为食用者带来一定风险。
延伸阅读
预防抗生素耐药,用药需遵医嘱
上海市中医医院 周静冬
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卫生当今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它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已升至危险高度,危及我们的感染性疾病治疗能力。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之所以出现抗生素耐药性,可能与过量开具抗生素、病人未完成治疗、对牲畜和鱼类养殖过量使用抗生素最终进入人口、医院和诊所感染控制水平低、不卫生和卫生条件差、缺乏新开发的抗生素等因素有关。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普遍存在自身免疫机制缺陷,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往往带来各种副作用,如白细胞降低、营养不良等,感染风险大大增加。一旦被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治疗将变得棘手,且治疗效果较普通细菌感染明显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控制多重耐药细菌的传播重在预防。
>>>>
应该如何预防抗生素耐药性呢?
1. 只有在经认证的卫生专业人员或医师确诊开具处方后才使用抗生素,不自行购买。
2. 始终按完整的处方和医嘱服药,即使感觉好转。
3. 不使用剩余的抗生素。
4. 不与他人共用抗生素。
5. 预防感染要做到经常洗手,避免接触病人和及时接种所需疫苗。
编辑 || 燕声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