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被誉为“百年神药”,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适应症之广,小到头疼脑热,大到心梗的防治,甚至还能预防癌症。所以曾经有医生说,如果他一个人去孤岛,要选择一种药物随身携带的话,他肯定会选择阿司匹林。
不过,神药也有小缺点。众所周知,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领域的基石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这是基于它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是,也正是因为该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有一个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会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所以,一直以来科研人员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不会增加出血风险的抗血栓药物。
不会增加出血风险的新药被发现!
就在前段时间,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布,报道指出:一种活化的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的FXII大环肽抑制剂(FXII900),可以抑制血液凝集,预防血栓形成,还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不得不说,这是让人兴奋的一项研究成果。
不过,目前实验只停留在动物身上,而且科研人员也明确指出,因为该抑制剂在体内很快会被代谢清除,所以它很难持续起效,无法达到长期抑制血液凝集的效果,这也是今后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这也就是说,即便各种新药不断被发现,临床也有迫切的需求,但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新药取代阿司匹林的地位。
预防血栓形成不只有阿司匹林!
很多人一提到抗血栓药物,就觉得非阿司匹林莫属,所以如果有人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就认为没有其他药物可以用了,只能等死了,这肯定是错误的想法。
首先,抗血栓药物不只有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很显然它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血栓作用的。血小板在凝血启动和凝块进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最常见的就是斑块破裂时,血小板最先被激活,然后才会诱导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诱发心梗、脑梗等疾病。阿司匹林正是基于该过程来抗血栓形成的。
因为动脉血管内皮更容易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且血小板更容易在破损处聚集,所以说阿司匹林更常用于动脉血栓的预防,比如用于冠心病、心梗、脑梗、周围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但是,血栓并非只在动脉中形成,静脉血栓也很常见。而对于静脉血栓的预防,更常用的是抗凝药,大家熟知的就是华法林,另外还有肝素、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这些也都属于抗凝药。顾名思义,抗凝药就是通过阻止血液凝集来预防血栓形成的。
静脉血栓形成一般都是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开始,常见于久卧、久坐、久病卧床、术后或骨折后的患者等,长时间不动会导致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血液凝集就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抗凝药正是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来发挥作用的。所以抗凝药更常用于静脉血栓的预防,比如深静脉血栓、房颤、久病卧床、术后、骨折等患者。
其次,抗血小板聚集药不只有阿司匹林。
且不说抗血栓药物不只有抗血小板聚集药,其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不只有阿司匹林。很多患者都听说过氯吡格雷,它经常与阿司匹林一起用作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于心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术或搭桥术后的患者。另外还包括替格瑞洛,也是比较新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
虽说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要小一些,但是价格也更贵一些,而且用药经验不如阿司匹林丰富。目前认为,如果只需要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仍然是首选。若实在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可以拿氯吡格雷替代,但是不能作为首选。
或许也正因为阿司匹林太常用,始终都是抗血栓的首选用药,所以才使得很多患者都只知道阿司匹林的存在,却不知道还有其他可以代替阿司匹林的药物存在。说了这么多,还是想要告诉大家,即便确实不能吃阿司匹林,也不能就放弃治疗了,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千万别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