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通过“数字化回归”。
宅家上网,就能观赏大量高清敦煌藏经洞文物原貌,里面还包括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物。11月7日,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通过“数字化回归”。
近年来,如何让散落世界的敦煌文物回归,成为学界热门话题。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介绍,日前,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以敦煌研究院为牵头单位,提出“数字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项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项目,实现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数字化回归”。该项目将通过国内外合作,力争实现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建设敦煌藏经洞文物数据库和网络发布平台,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
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积沙时,无意中发现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艺术等领域提供了丰富史料。但目前,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
让文物原件实体回归比较困难。赵声良指出,可在外交、文化交流等途径,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回归”。据悉,“数字化回归”并非简单拍摄流失海外的文物影像,而是能够高精度扫描等技术采集完整采集文物信息,通过数字化成果,可按文物原貌“复制”出来。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成果可与全世界分享,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认为,目前,中国学者所使用的敦煌文献数据主要来自英国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但其文献目录不完整、数字化进度缓慢、检索不便等原因掣肘我国学者研究,甚至还有对方一断电,研究人员就无法检索资料的窘境。通过敦煌研究院主导的数字化项目,将敦煌藏经洞文物建成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回归”,对我国增强文化实力、文化自信都有很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