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在作者三毛的书中,我们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领悟到爱的真谛,爱情的确是痛苦的,但是又是甜蜜的。
有些人注定相遇,但是却不能走到一起,而有些人是相濡以沫,最终白头到老,真正爱上一个人是难以掩盖的,就算你不说话,他的眼神里也全部都是你。
我们经常会说真爱是无价的,但是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地遇到属于自己的真爱。
如何确定两个人是不是真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否能够融合,会告诉你答案。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其实,“自我同一性”是源自于西方心理学领域里的一个概念,其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心理学的概念。
其本质主要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性,包含着个体同一性以及社会同一性。具体什么是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后面我们从2个角度来分析和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个体同一性?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都是鲜明的,是无法被替代的,我们从出生以及接受的后天教育决定着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格特征。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长相以及性格能力都会成为我们的标志,而自我同一性则意味着我们能够把这些综合性的东西统一协调起来。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如此,一个能够将自我同一性发挥的人,他往往是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或者是想让自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提高,心理学家埃里森克将这一点称之为“人格修复”。
一个人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一个全方面的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行为处事的风格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将这些统一起来,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而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会是一个相对稳定性的个体。
这种稳定性会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层面上比较稳定,并且他更容易接受一些生活上的挫折,他应对问题的思维以及方式都会比较成熟理智。
其次,什么叫做爱情的本质与关系上的同一性?
一万个人里面就会对爱情有一万种说法,因为我们本身的经历不一样,所以对爱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佛家认为,所有的“痴爱”、嗔爱”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而所有在爱情中产生的矛盾,其实都是由于个体本身的自私所造成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同样认为:“爱情的本质就应该是无私的,双方应该是建立在付出基础之上的,也唯独这样的爱情才能够称之为真爱。“
同样心理学家埃里森克,也提出了“修复爱的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只有两个人之间,能够做到同一性的融合,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情。
自我同一性融合的判断
所谓同一性的融合指的是双方能够为了对方去放弃一些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你愿意为了他去改变、去让步。
很多时候有些人觉得自己特别爱他,给了他很多东西,但是却总觉得对方不那么爱自己,甚至用各种咄咄逼人的语言去讽刺自己。
这并非是“真爱”,而是一个自我假想的状态,你把你心中的爱完全投射到对方身上,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否是他想要的?
自己所付出的,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在爱情关系你就会感到痛苦,所以这种爱在本质上就是自私的,也并非是真爱。
在一个亲密关系中,由于双方的差异性,所以我们本就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那些最终走向分手的恋人,大多是将对立发挥到了最大化,而那些能够最终走到一起并且越来越好的情侣,则是懂得了“同一性”。
有一个道理说得好:“总有一个人会改变自己,从而放下底线来迎合和纵容你。但是,这不是因为天生的好脾气,只是因为怕失去你,才宁愿把你越宠越坏,所谓性格不合,只是不爱的借口。”
一个不爱你的人,他很难真正地去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很难为了你付出很多,如果你们两个都能够在亲密关系中做出改变,都懂得去付出,这才是真正好的关系。
宫崎骏在书中曾经写过:“爱是需要两个人去付出代价,爱是需要两个人去担当,爱是需要共同努力争取的,同时爱是需要你为了对方而放弃一些事情,并尝试去改变自己。”
那些因为真爱走在一起的人,他们可能在性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因为爱他们选择一点点地磨合在一起,可能这个过程会是漫长的,甚至有些痛苦的,但是他们仍旧愿意为对方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