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动动小手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方便收到最新文章了。您的关注与关爱是小编前进的动力!有你们陪伴的日子,每天的坚持更有意义!
前言:翻阅近代中国历史,看到我们一直标榜自己为“天朝上国”,再到“八国联军”、“虎门销烟”、“甲午海战”,我们不更痛心疾首地自问:“堂堂天朝上国,怎么就如此不堪?”
这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次给予我们民族心灵创伤,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军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堂堂一个天朝上国,居然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去抵御外敌。这都是当时清廷固步自封,自关国门,不思进取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就让我想到了千年前的北宋,为什么会想到北宋?因为与清朝相反,北宋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国家,不仅开放边贸,海外贸易一样开放;进取心,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有上进心,为了促进国家学习,宋真宗还亲自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励学篇》,其中我们都熟悉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来自宋真宗的这首诗。
与清朝面对强敌,临时抱佛脚不同,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任皇帝,都非常重视边防。
面对北方威胁,北宋历任皇帝都以军事建议为重
北宋从建国起,面对北方已经建国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契丹,一直都想把契丹占的燕云十六州夺回来。这是为什么?因为燕云之地,地处华北平原地区,而北宋的开封就在华北平原的边上,这样无险可守的京都,是非常危险的。
正是这样,从后周世宗起,到北宋太宗,每一次北伐,无不是想趁着国力或有能力之时,想把这燕云之地夺回。主要燕云之地归宋,那就可以把契丹赶出平原,这样就可以凭借着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的天然屏障,北宋的江山才坐得更平稳。但是自从太宗多次北伐失利后,后来的皇帝都没有再有能力和勇气北伐。
正是有燕云这个痛点,北宋也是十分的重视武将,太祖时期,为了招到有武艺的武将,还专门设置了讲武殿来专门招试武将。录用的武将都会分派到各要点加以历炼,有真本领的都会放在重要的边防点委以重用。
太祖这样的传统,一直被太宗、真宗沿用。从根本上看,也没有看到在哪些地方有轻视武将,像太祖、太宗知道北汉中的刘继业(就是后来的杨业,杨家将著名人物杨令公)骁勇善战,平定北汉后,也一样加以重用。一介奴隶出身的党进,也是因个人能力一步步成长成为北宋著名将领。到了真宗时期,更是经常吃了午餐,就到后殿察看官兵习武,下令各地把军中或地方、边防等地有勇武过人,骑射能力出众者,分别遣送入京,亲自检试加以重用。
到了仁宗、神宗时期,更是发动了两次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强兵。所以说,北宋一朝,各位皇帝都一直在努力去强兵,为的就是面对契丹和西夏的威胁。
虽然北宋一直重视武将加强兵力,但是怎么就是没有一点起色,还被认为是轻武呢?
皇帝和大臣重武,主要是以防守为主;武将的地位和约束太多
北宋皇帝和大臣,每次面对契丹和西夏不断的侵犯,总是想着用防御来阻止敌人的进犯。自从太宗北伐失利,北宋基本都没有一次主动地、有计划地对敌人进行消灭战。像主动出击,一般都要有一个强硬的皇帝才可以,而宋朝皇帝,没有一个是有自己主见的,都是受到制约,像这样很难。
像太祖时期,他经常会在战前,就会有大量的战前准备,其中间谍就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在北宋后来都没有这样的安排。
以和为贵,是文人的最大特点。太宗上位不断的加大科举录取人数,以前各州县的武将纷纷被文官取代,文官慢慢成了宋朝的主要力量,在谈到用武上,文官都是以和为出发点,能不打,就尽量不打,能和则和,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武将的地位开始不断的下降。但是面对时时来犯的敌人,皇帝和文官大臣们,不得不重用武将,他们重用武将的目的,不是要他们主动出击,或者是皇帝和大臣有计划地去谋划对敌主动出击,把这些武将派出,而是把他们全都用来防守。
北宋很多武二代,在战略、勇气、武艺等方面都不差,像杨业之子杨廷郎,石守信之子石保兴、石保吉,曹彬之子曹璨、曹玮,慕容延钊之子慕容德丰,李之耘之子李继隆等很多都可以独挡一面。但是都主能安排在边防要塞防守。
而最重要的是太祖夺了武将兵权,又不断分权后,武将的地位和约束就像被上了紧箍咒一般,不能自由发挥,这也是一大问题。兵权分后,主帅不知兵士的实力,兵士不知或不听主帅命令,这样对于付出生命的官兵来说,是最大的问题。
枢密院主管军事,却让不知军情的文官担任,宋唯一一个出使枢密使的武将狄青,作为与宰相、三司最高长官一样高职,居然被人看不起。
武将本身也有不少问题,在作战中,经常出现不服从命令,不服从调集,不出兵救援;而皇帝又对这样的不法行为不严重处罚,却都是以宽容对待,正是这样,虽然宋朝的禁军(正规军)一直在一百万以上,还不算地方民兵,却完全没有发挥这些军队应有的作用。
备注:您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阅读后在下方点个赞,就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坚持是成功的开始,关注是给我最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