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七种地黄丸,到底哪种适合你?
你家里有地黄丸吗?
作为中成药界的大家族——“地黄丸”家族,其家族庞大,种类繁多,以至于很多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区分。面对货架上鳞次栉比的“地黄丸们”,到底该如何选用呢?
今天,就来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7种地黄丸
一切要先从六味地黄丸说起……
六味地黄丸
01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八钱。注:原方用量,下同) 山茱萸(四钱) 山药(四钱) 泽泻(三钱) 牡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功用] 补肾滋阴益精。
[主治] 肾之阴精不足证。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本方为宋·钱乙据《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即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为小儿禀赋不足之“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而设。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阴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据、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而病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固, 加之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而病遗精盗汗、潮热消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
在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为君药,填精益髓,滋阴补肾。臣以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双补脾肾,既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三药相伍,补肝脾肾,即所谓“三阴并补”,然熟地用量独重,而以滋补肾之阴精为主。佐以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相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配山药补脾而助健运。此三药合用,即所谓“三泻”,泻湿浊而降相火。全方补泻兼施,“三补”配伍“三泻”,以补为主。
六味地黄丸是“地黄丸”家族的鼻祖,其他的地黄丸均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味以达到不同的作用。
杞菊地黄丸
02
杞菊地黄丸(原名杞菊六味丸,《麻疹全书》)
[组成] 六味地黄丸+枸杞子、菊花各三钱
[功用] 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 肝肾阴虚证。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顾名思义,杞菊地黄丸中的“杞菊”即枸杞子和菊花。菊花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因此,杞菊地黄丸较六味地黄丸明目作用更为显著。
归芍地黄丸
03
归芍地黄丸(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组成] 六味地黄丸+当归、酒白芍
[功用] 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
[主治] 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
同理,归芍地黄丸中的“归芍”即当归、酒白芍。两者皆为补血中药,因此,归芍地黄丸较六味地黄丸更为擅长补血养肝。
明目地黄丸
04
明目地黄丸(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组成] 六味地黄丸+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功用] 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 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明目地黄丸是在杞菊地黄丸和归芍地黄丸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蒺藜、煅石决明两味中药,两者皆为平肝明目之品,因此明目地黄丸较六味地黄丸明目作用更为显著;较杞菊地黄丸清肝平肝作用更强,且有补血养肝作用;而较归芍地黄丸有了平肝清肝作用,若肝肾亏虚伴有头晕目眩症状可用之。
知柏地黄丸
05
知柏地黄丸(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医方考》)
[组成] 六味地黄丸+盐知母、盐黄柏各二钱
[功用] 滋阴降火
[主治]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知柏地黄丸中的“知柏”即知母、黄柏。两者皆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这个“火”主要指的是“虚火”。
麦味地黄丸
06
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引《体仁汇编》)
[组成] 六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各五钱
[功用] 滋肾养肺
[主治] 肺肾阴虚证。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咳嗽吐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麦味地黄丸中的“麦味”指的是麦冬、五味子,两者并用,滋养敛肺、纳气平喘,故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
桂附地黄丸
07
桂附地黄丸(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组成] 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制)
[功用] 温补肾阳
[主治]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桂附地黄丸中的“桂附”指的是桂枝、附子。两者均有助阳的作用。桂附地黄丸所治之证是由肾精不足,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所致,加入这两味药,“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使溺道得以畅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所谓“少火生气”。
由上可知,所有地黄丸都有着补肾滋阴益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擅长清肝明目,“归芍地黄丸”擅长补血养肝,“知柏地黄丸”擅长滋阴降火,“麦味地黄丸”擅长滋肾养肺,“桂附地黄丸”擅长温补肾阳。
此外,因制剂工艺不同,各种地黄丸又有“浓缩丸”和“水蜜丸”两种不同的制剂类型,功用相同但服用的方法不同,因此须按照说明书的具体描述选择不同的服用方式和频次。
注:以上信息主要来源于2015版《中国药典》,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中药学》及药品说明书。作者:张小培
声明: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以保障双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