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各势力综合来看,刘备出身最低贱,虽然头顶着“汉室后裔”的帽子,不过是一个行走江湖的幌子罢了,从这来看,刘备一路走来兼并蜀地着实不易,刘备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曹操那般奸滑,又是靠什么打下了一片疆土呢?
刘备为人忠厚,善于结交人才,起义之初就拉拢了关张二人,此后东奔西走,虽然心有大志却无一立足之地,直到诸葛亮出山投入到刘备麾下,蜀汉势力才有了起色,当初刘备去请诸葛亮的时候,隆中对奠定了蜀汉后来几十年的发展蓝图,拿下荆州之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这个看似平庸的刘备。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向东可以攻打江东,向西可以进取益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赤壁之战之后,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三家瓜分荆州,荆州七郡刘备独占五郡,出于战略意义考虑,孙权私下里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好扶持刘备势力一同对抗曹操。
拿了荆州实现了诸葛亮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步,当然这些功劳也离不开那些征战四方的武将,在蜀汉势力中还有一部分人群,他们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士族”阶级,这里所说的“士族”指的就是当地的名家,虽然未必是大家族,但极其具有号召力。能够增加刘备的政治影响力,也可以延续他所谓的汉室正统的统治。
古人极其重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后来证明刘备死后,正是诸葛亮领导者这些“荆州士族”延续着蜀汉的统治。
在蜀汉政权当中,有追随刘备出道的手足兄弟,也有“益州派”、“荆州派”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多了利益就会冲突,这些小集团之间的争斗在所难免,这也是所有君王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难维持政权的稳定。
武将出身的关羽、张飞等人或许十分尊敬诸葛亮,却对那些士绅很不客气,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奠基人,立下赫赫战功,在武将眼中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蜀汉集团中除去诸葛亮一人之外,其余人都对关羽敬而远之,关羽也是心高气傲之人,根本看不上这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
入主川蜀以后,关羽身边竟无一“文臣”,独自镇守荆州之后,更是心高气傲无人能劝说,关羽忠君,集武力智谋于一身,却也难掩盖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关羽对文人甚至产生了厌恶情绪,当初东吴名士诸葛瑾,也是诸葛亮的兄长,曾向关羽求亲,关羽却来了一句“虎女焉可配犬子”,这句话不单单是羞辱了诸葛瑾,更是狠狠地打了东吴一个耳光。
让本就不牢固的孙刘联盟彻底决裂,公元219年,关羽轻率进攻樊城,忽视了自己的大后方,曹操与东吴前后夹击下,关羽战死丢了荆州,荆州一旦丢了,关乎着整个蜀汉的命运,以至于刘备赌上一切为关羽报仇未果,蜀汉政权偏安一方,诸葛亮执政后多次出兵都未能取胜。
要说关羽自大刘备不知道吗?并非如此,刘备深知关羽性格,曾特地安排四位名士辅佐关羽,结果都被关羽排挤赶走,如果这些人都在身边,如果关羽能听从劝告,或许就不会是这种下场了,关羽这种结果,也只能令人扼腕叹息,不忍说一句咎由自取吧!
那么关羽死后,曾被他赶走的几个人下场又如何呢?
首先就是郝普,刘备入川时曾安排郝普镇守零陵,公元215年,吕蒙率3万大军攻打长沙、零陵、桂阳,大军所向披靡。长沙、桂阳等等大小城池,很多都开城投降,唯独郝普坚守不出,刘备得知以后,急忙派关羽增援。
东吴方面派鲁肃抵挡关羽,命吕蒙速战速决后支援鲁肃,吕蒙攻打零陵的时候,恰好碰到了郝普故友邓玄之,让其劝说郝普投降,邓玄之见到郝普之后说道“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临之。”零陵已经孤立无援,城破之后必定大开杀戒,为了百姓着想,出城投降吧。
郝普知道自己无法抵挡,只能开城投降,后来知道自己被骗了以后,郝普羞愧难当,几次想要自杀,再往后东吴与蜀汉修复关系,将郝普遣送了回去,不过在《吴书》中记载,郝普被东吴擒获以后备受重用,官至廷尉。
再就是习氏兄弟,这两人都是荆州能人,受命镇守零北,郝普投降以后,这两人镇守的地方成了最前线,本应该增兵防御,却在关羽北上的时候,从中抽掉了大批兵马,习氏兄弟兵力不足,在东吴大军压境以后奋力抵挡,终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还有一位名为潘浚,潘浚是荆州士族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久负盛名,当时建安七子都对他赞不绝口,才二十多岁就为刘表镇守江夏,连不可一世的“江夏天守”黄祖都对他忌惮三分,等到刘备得了荆州以后,听闻潘浚才学,封其为“治中”,文臣中仅才能次于诸葛亮,足以见到刘备对其重视,潘浚虽为文人,却性情刚烈,与关羽极为不和,两人暗中较劲,最终被关羽架空。
荆州陷落以后,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去参拜孙权,唯独潘浚没有前往,后来还是孙权亲自探望,潘浚才归顺东吴,虽然在关羽身边潘浚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加入东吴政权以后,先后拿下多个城池,关羽曾经镇守的荆州,几乎都是潘浚带兵打下来的。
其实四人不只是谋士,而且是忠臣,不仅是忠臣,而且是荆湘地区的著名的贤才,极具号召力,并且有真才实学,如果关羽能像刘备那样知人善任的话,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骄傲二字,害了多少英雄豪杰,人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切记谦虚谨慎,才能不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