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街镇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最前线,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际,黄浦区新闻办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以“人民城市为人民 黄浦10个街道的治理场景”为主题开展系列报道,通过街道群像图全景式展现黄浦区各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色亮点和生动实践,体现黄浦“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治理绣花功夫。
“阿拉弄堂变漂亮了。”看着焕然一新的豫园小区,居民忍不住心花怒放。乱七八糟的电线“蜘蛛网”不见了、坑坑洼洼的地面平整了、陈旧老化的公共设施更新了……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老城厢,通过“微更新”,焕发出新魅力。豫园街道从美丽家园、美丽景区到美丽街区建设,探索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通过精细化的工作回应民众关切,让城市发展惠及人民。
此外,豫园街道党工委因地制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关爱随迁子女、打通“一网通办”瓶颈,通过一系列的嵌入式服务,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党建融入各方面,破解街道难题,回应群众需求,更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
老城厢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豫园街道辖区人口密度高,老年居民集中,2018年底户籍老年人口数为35331人,老龄化比例达到39%。如何走出一条未来三五年老城厢养老服务的有效路径?
调查中,街道内95%的独居老人表示更愿意在现居地社区养老,83.8%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到养老院或其他养老机构养老。加上,老城厢地区生活出行便利性高,邻里关系和睦融洽,大部分的独居老人(77.9%)对社区生活环境表示满意。
面对社区归属感强烈,维持传统养老观念的老人,豫园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内独居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养老需求为切入口,盘整社区内的房屋存量资源,相继完成了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合康里睦邻中心、寿宁路睦邻点等公共为老服务场所,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将养老服务送到居民的家门口。
其中,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1700平米,设日间照料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日照中心已常态化吸收20人;长者照护之家共设床位49个,为老人及其亲属提供喘息式的服务。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立“养老顾问”,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政策服务咨询、养老需求对接等服务。
2019年,随着傅家街65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落成,配套傅家街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厢邻院便民服务点、老年配餐中心等设施,河南南路以东区域初步形成了10分钟生活服务圈,覆盖光启、学院、四新3个居委会,共计1156名人在户在的老人,老城厢生活的便利性越发凸显。
此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黄浦首家“名医工作室”,并将名医资源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点辐射,惠及更多的老年居民群众;积极打造老人身边的健康管理员——“智慧健康小屋”,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处分别引入9台健康小屋自助体检设备,配备专业志愿者和医生团队,提供代配药服务,形成了全区域覆盖、多点位布局家门口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群众少跑路,“组合拳”打通“一网通办”瓶颈
随着“全市通办”“一网通办”的深入推进和豫园街道的有力举措,2020年1-8月,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业务受理总量25021件;其中,“全市通办”业务量达到5212件,占受理总量的21%,与去年基本持平;一网通办受理量273件较去年23件大幅提升。
街道服务对象由户籍居民向全市市民的转变,让许多在职人员,只需利用午休时间,便可在就近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次办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效应日趋凸显。
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电子亮证”服务
2018年9月,中心在全市首家试点“电子亮证”服务,依托“市民云”APP的社区事务“一网通办”正在大跨步向前迈进。2020年5月,首家试行“随申码”一站式政务服务。豫园街道表示,“随申码”既是市民出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健康通行证,也是办事的绿色通行证,这项创新服务做到了社区办事“一码通”,也广泛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同月,成了黄浦区首家建设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的受理中心,高速wifi、触摸式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等一应俱全,一网通办超级受理终端设立后更是增加了自办事项,提升了效率和便捷度。
试行“随申码”一站式政务服务
为了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多角度、多方位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涵,受理中心还增设便民“橙绿蓝三通道”:代表无障碍、畅通的绿色通道,温馨、暖心的橙色通道,以及代表和谐、速捷、信任的蓝色通道。通过努力打造一个更有温度的受理空间,给予办事市民更加周到和暖心的服务,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社区服务中心越来越成为深嵌城市生活的“接地气”服务点。
关爱随迁子女 创新引领“自治经”
对于地处老城厢,外来租户占比高、新上海人多的豫园街道而言,如何让社区中的随迁子女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一道重要考题。
以辖区内四新社区为例,外来人员占到总人口的60%左右。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随迁子女因父母工作原因,普遍生活条件较差;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这些随迁子女在其他学生中显得较为敏感,难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情聚可爱里”之学在可爱里
针对这些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2019年起,四新居民区量身定制了“情聚可爱里”居民自治项目,通过对随迁子女在课业辅导、兴趣培养、技能提升、团队合作等方面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凝聚社区外来人群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小小手为社区墙面绘制手绘画
在“小小手为社区墙面绘制手绘画 ”中,15名小朋友通过参与手绘墙面来美化社区环境;在“520”主题系列活动中,18名小朋友手写了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在“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帮手”中,18名青少年们带上自己的家长,一同参加到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随着项目的开展,不仅增进了流动家庭的亲子感情,也让随迁子女学会与同伴交往,感知体验同伴的支持与关心,学会表达爱,并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陪伴降低随父母到新城市打工就学带来的孤独感,帮助随迁子女较快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促进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流入”到“融入”,在服务凝聚中,流动家庭的居民们渐渐对社区“路转粉”,整个社区的共治细胞也渐渐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