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邓金坤:让连史纸“重生”

2020-10-27新闻15

邓金坤在熟练地捞纸。

连史纸,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白纸名称,虽沉寂一时,但如今在连城县“美玉堂”传承人邓金坤的手中正获新生。

福建纸业史书记载,四百多年前,“客家祖地”连城县遍布造纸厂,秉承竹丝天然漂白工艺,恪守明清客家造纸文化,这里产出的宣纸享有“纸中丝绸”“民间国宝”的美称。在清末、民国初期达到鼎盛,因产自连城县而更名叫连史纸。这里出产的连史纸,曾数百年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1997年中学毕业的邓金坤,本可以与同龄人一样走进大学殿堂。而这位眼光独特、思维“固执”的青年却接手“美玉堂”的业务,开始创新与传承连史纸的生涯。

近日,笔者在一古老的厂房里看到,邓金坤正同工人师傅一起,在忙着捞纸烘纸。邓金坤介绍,捞纸是连史纸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纸坊里的工人双手提起如纱窗一般大小的竹帘,浸入混满纸浆的池子中,摇晃、舀起,如此反复,当竹帘拎出水面约20厘米高时,竹帘的水便已经沥干,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

邓金坤表示,连史纸的原料是来自闽西连城的茂林修竹,其中幼龄的毛竹,纤维洁白、纤细、柔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连史纸每刀100张,重13公斤,每平方米19克左右。国内其他手工竹纸捞纸法都是捞一下或捞两下,而连史纸要捞纸三下,又要保持捞到每平方米19克左右。采用这种技艺生产出来的竹纸,纸质细腻、平整、温润,柔韧性强,且不易褪色,是修复古籍文物的最佳材料。

连史纸因其独特的性质,在资源匮乏的日本十分受欢迎,常常被用作窗户纸及门帘屏风的制作。在那个年代,日本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家庭使用的是连史纸。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机械代替手工,更新不及的连城造纸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更是使这个行业雪上加霜,一时间,主产区姑田镇仅剩两家纸坊。

2002年,受到媒体启发的邓金坤,开始把连史纸的营销转向国内市场。为打开局面,邓金坤每年都会上展会展示连史纸的生产过程。他还尝试在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宣传,扩大销路。通过五年的努力,邓金坤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而曾经囤积的纸张,如今也成了众人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2007年,35岁的邓金坤正式接手“美玉堂”,成为第十一代传承人。那时,曾经风光一时的纸都连城,只剩下几家作坊。邓金坤成了古法传统手工造纸的“守望者”。将连史纸守护住,“走国内,做精品”成了邓金坤延续连史纸产业的首要策略。

经过苦心钻研,从挑选上好幼龄毛竹入手,邓金坤优化浸、沤、蒸、槌、晒等制浆工序,制成洁白柔韧的纸浆。他制成的连史纸更加光滑细腻,薄如蝉翼,受到书画界、拓印与史籍修复等专家的广泛赞誉,全国许多博物馆、档案馆都成了他的顾客。

2010年4月,邓金坤入选第二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8月,连城连史纸制作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并打赢了连史纸被侵权的官司。2012年8月,杭州西泠印社与连城县建立的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正式落户连城。

2015年开始,邓金坤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对老家祖传的造纸坊进行抢救性保护,将它改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及研学基地,让国内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能亲身体会连城造纸工艺的魅力。

从嫩仔青年到中年汉子,邓金坤因纸而生,因纸而荣。在守望和创新传承中,他正让连史纸“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