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雍正在圆明园中的日常生活

2020-10-23新闻47

雍正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圆明园是雍正精心营建的精神家园。每年春末到秋初、秋末至春初两个时节到园中治居,已成为定制,雍正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驾崩在圆明园。

雍正在做亲王时久居圆明园,并在这里度过了皇子紧张的生活,在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对此处园林非常喜爱。当时的圆明园已经初步具备朝廷、衙署的规模。雍正青年时中过暑,以后就怕炎热,故以较凉爽的圆明园为栖身之所,住在冬暖夏凉的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

雍正园居理政

公元1723年,雍正继位,圆明园自然成了皇帝的重要离宫。44岁的雍正对祖孙三代牡丹丛中那次聚会,一直念念不忘,继位伊始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从1723 年到1725 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扩建后圆明园拥有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 亩。

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为父母服丧三年完毕,于正月十三日正式搬进圆明园。从紫禁城出发到达圆明园。当时正值元宵节临近,王公大臣们向迁居圆明园的皇帝赠送了3000对灯笼表示祝贺。

雍正帝一生很少离开圆明园。为方便从紫禁城驾临圆明园,雍正帝专门在两地之间开辟一条优质石板路御道。每当皇帝抵达圆明园的前门时,满洲亲贵、南书房文士以及数队士兵都会列队相迎。这也为满载绿柳的御道增添了不少人文景致。

雍正为了长时间居住在圆明园。雍正在即位时,就已经在圆明园之南仿照紫禁城殿堂的布局规划,建立坐北朝南的朝堂。大宫门有5间,门前设大型月台。进入大宫门,首先是位于圆明园中轴线上的正殿——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在这里处理政务、举行大典,它的政治功能相当于紫禁城最大的建筑“太和殿”。史料记载,“正大光明殿”外部建筑朴实无华,殿内的装饰陈设却非常奢华。

正大光明殿之东为勤政殿,是皇帝日常办公所在。正大光明殿东西各有朝房5间,朝房后各有曲尺型拐角房27间。东部朝房分驻宗人府、内阁、礼部、吏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銮仪卫、东四旗等行政机构值房;西部朝房分驻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内务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御书处、上驷院、武备院、西四旗等行政机构值房。为规范管理朝臣,雍正帝专门规定了四季官员们在圆明园的办公时间。

雍正将圆明园扩展为皇家御园,因不喜欢居住在紫禁城里,雍正园居理政。其后清朝历代皇帝沿为惯例,圆明园逐渐成为北京城内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繁忙政务之余,作为放松自己的方式,雍正热衷于为自己绘制肖像,在十二月行乐图中,就有一节表现画师在为他画像的内容。紫禁城中有一处皇家画院,名曰“如意馆”,而在圆明园的洞天深处也有一座“如意馆”。作为圆明园中的一个常设机构,这里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整个圆明园的设计师,也是皇家的御用画师。

雍正园居的时光

雍正帝在圆明园中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在圆明园中,沉浸于观赏日出日落、静心阅读写作的从容气氛。雍正帝经常率领他喜爱的王公大臣在福海平静的湖面上观览风景。郎世宁为此作了著名的额十二行乐图。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

福海建于雍正三年(1725)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他们乘坐华丽的龙舟,后面跟着30艘船组成的船队。福海不仅令雍正帝感到愉悦,还给他带来安全保证,可谓真正的福地。

雍正帝在勤政殿的东院设有收藏工艺品和各类贵重物品的仓库。有的仓库专门存放景泰蓝瓷;有的专门存放玉,包括用玉制成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有的专门存放欧洲各式钟,给这些钟表装有宝石、玉石、金银等;有的专门存放各色精致衣物和绣品。

雍正帝特意在,圆明园大宫门西面建造一座“御茶房”,专设两名七品官员在此负责管理皇帝的茶叶、茶壶。雍正帝酷爱收藏各种茶具,拥有金、银、瓷各种质地的茶杯。清朝皇帝认为玉泉山的水质最好,喝茶都用玉泉山的泉水泡茶。“御茶房”是雍正平日与王公、大臣在殿堂或斋阁里高谈阔论,品茶赏花之用。

雍正园居的乐趣

在宫廷画师们为雍正帝留下的御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信坦然,还带着一些幽默感的君主。他的肖像和行乐图,总是变换出各种面貌,如同一场花样迭出的“模仿秀”,如吟诗的李白、偷桃的东方朔、乘槎升仙的老者、身披袈裟的僧人,甚至还有着西洋服饰,带假发的猎手。他像一个顽皮嬉戏的孩童,穿戴奇装异服,装扮各色人等。这个东方超级大国的最高统治者,似乎极力想体验各种平凡的人生。

在这些画像中,雍正也常常身穿汉族文人的传统服装。在仙境般的圆明园,雍正将自己想象成那些超凡脱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或许,文人们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权力包裹中的雍正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望。大清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而文人就是汉文化的象征。

雍正帝的乐趣之一,是仿照西洋仪器和物品,雍正四年,雍正帝令内务府仿造“通天气表”(温度计)和西洋日(古代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雍正八年,西洋耶稣教士远道而来带来仪器献给雍正帝,雍正帝十分喜爱,就让造办处的中国工匠仿制或者改装洋器。雍正五年,雍正帝下令仿造望远,当时称之为“千里眼”。

雍正皇帝年轻时视力就不好,常年批阅奏折又加重了近视,他很早就开始配戴眼镜,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造办处档案详细记录了雍正关于制作眼镜的不少旨意,如“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上好的”,“照朕用的眼镜,再做10副”。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有35副。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因眼镜有如此好处,雍正也将眼镜作为赏赐之物,甚至用于劳动保护,指示造办处专门制作玻璃平光眼罩给建造房屋的泼灰工匠用于保护眼睛。

雍正帝还屡次谕示制作狗衣、狗笼、狗窝、狗套头等。他亲自规定样式,做成后又多次修整。他很喜爱西洋器玩意,如通天气表(温度计)、千里眼(望远镜),常常令内务府造办处仿制。

雍正帝在舍卫城南修建买卖街,让太监们扮成商人、工匠、士兵在街市上各司其职,甚至有人充当小偷,皇帝则化装成文人混在人群中,几乎不被察觉。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等都来自于京城的著名商号。甚至欧洲各国皇室也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皇室和贵族也以拥有中国物品而自豪。

雍正帝继续经营皇子时代精心建造的“桃花坞”,这里地处与世隔绝的山野原田,清宫御用戏班班底的“宿舍”便驻扎此地,成为圆明园中一处重要的演剧和排练场所。

“圆明居士”命丧仙丹

雍正帝十分崇佛,他在圆明园和紫禁城多次举行法会,召集全国有学识的僧人参加,研究禅宗理论,并亲自说法。他还招收了包括儿子弘历在内的十四位门徒,并赐弘历为“长春居士”,而他自己,则自号为“圆明居士”。

吃斋崇佛没有延长他的生命,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在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即死了。据雍正的心腹大臣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

#雍正#圆明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