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两个倒霉的考生,只因这两个奇葩的理由,接连痛失会元!

2020-10-23新闻8

自隋唐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了国家取士的主要手段,它一方面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天下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入仕环境。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你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进而光宗耀祖、匡扶社稷。可以说,科举制度的施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读书人,都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

当然了,从历代科举的情况来看,对于广大学子来说,真才实学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有了真才实学也不能必然保证一定能够考上或者说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事实上,科举考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一个人的出身、名字、长相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些因素而吃亏的考生也不在少数,明朝永乐十三年的一场会试中,就有两个倒霉蛋因受籍贯出身、名字的影响而接连痛失会元,可谓冤到家了!这两个悲催的倒霉蛋就是陈循和林文秸。

受出身影响的倒霉蛋——陈循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要说学识,陈循还是有的,因为在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这场会试当中,原本他才是会元(第一名)的最佳人选,然而等到拆卷时(考卷原本是密封的,主要是将考生的信息遮起来,以防考官利用职务之便,评卷有失公允,优亲厚友),惊奇地发现,陈循的籍贯竟然是江西泰和!不巧的是,当年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梁潜、王洪偏偏也是江西泰和人,也就是说三人是老乡!

在古代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中,要想长盛不衰,孤胆英雄是不够的,必须要以一定的关系将自己与别人的命运捆绑起来,大家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才有可能经受得住未来无数未知的挑战和考验,才有可能在官场中长久生存下去。而官场中这两种关系是最为牢固的,那就是师生关系和老乡关系。

首先是师生关系。作为主考官,当年考中的考生都算是他的学生,这些考生在高中之后,按照惯例,是要去考官家里拜码头的,一来呢,向考官致谢,二来呢,向考官传递一种政治讯号:学生以后就跟着老师您混了,还望老师多多提携!这时,作为老师也要大度地表示:以后大家都跟着老夫,一切由老夫罩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团体;其次是老乡关系。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互相之间能帮衬就帮衬着点,毕竟大家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都不容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老乡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团体。一直以来,这些以师生关系和老乡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团体就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大多数所谓的党争、权力之争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这场会试当中,两个考官都是陈循的老乡,这要是在官场,应该说陈循的运气算是好到爆了!可在考场,遇到两个老乡主考官,只能说陈循流年不利了,这恰恰是科举考场上的大忌!因为作为主考官,点中老乡的考卷,即使整个过程操作再透明、考生再有才学,都有可能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留下口实,说你偏私废公,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因此,梁潜和王洪为了避嫌,只得委屈陈循,取消他的会元称号,另授他人,眼看着即将到手的会元,就这样悄悄地从陈循的指缝中溜走,真是倒霉!

受名字影响的倒霉蛋——林文秸

在这场考试中,本来陈循就够倒霉的了,但竟然还有比他更倒霉的人,那就是林文秸(念jie二声),因为陈循落选会元后,本来是准备让第二名的林文秸替补上去的,如无意外,林文秸将成为当年的,然而,他终究还是落选了,究其原因,只因为一个奇葩得不能算作理由的理由!

原来,主考官觉得林文秸的“秸”字比较生僻,生怕人家念不来,万一放皇榜的时候唱名(相当于现在选举的唱票)的人念错,不仅尴尬而且还有辱国体!因此,他们又牺牲了林文秸,取消了林文秸的会元资格,最后将原本排在第三名的洪英定为了会元。就这样,林文秸成了继陈循之后的又一个倒霉蛋!

结语:一场原本非常严肃的会试,却因两个奇葩的理由,竟然令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接连痛失会元,也是够倒霉的了!当然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在接下来的殿试中,陈循还是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功夺得了当年的状元,只是他原本是有机会冲击读书人最高荣誉——“连中三元”称号的(他在乡试当中就是解元),却因自己的籍贯问题,一切都幻成了泡影,着实可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