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写边画】
作者:阿占
天光寸寸洇开,尺尺润出,如艺匠人扎染的绢缎,色彩与色彩的边界融合着,也游移着。或许早一刻,或许晚一刻,倏忽跃起的灿橘挑明了所有暧昧,转眼就是万丈霞光加冕,大海泛金,该发生的似乎都发生了。
十月永远是渔码头最忙碌的时节。卯时破晓,渔船满载回港,海货堆成了小山,越发熠熠生辉。相熟的鱼贩子早已在岸边等得不耐烦了,没等船停稳,就跳上甲板挑选成箱的鲅鱼、刀鱼、黄鱼、对虾、梭蟹,都是些能卖得上价的海货。财大气粗的经常包下七八条渔船。
马达突突直响,又一只船靠岸。几个鱼贩子不约而同地扬手甩掉半截烟,围上去,掀起一阵新的热闹。渔把式抓紧时间分拣、过秤。海货一箱箱、一袋袋搬上岸来,在炸雷般的讨价还价声中,被装车运走。沿途散落下几只透明的小虾满地乱蹦,运气好的蹦回了海里。下午三四点钟,另一拨渔船收网,以上情景再次上演。
卸完了鱼,渔船再出发。若有半天空档,男人们忙着搬运保鲜冰碴,女人们帮忙补充食用油、纯净水、生鲜蔬菜等物资。只有船老大可以回家看一眼,在母亲的面前、在陆地上站一会儿。然而用不了几个小时,他就要再次出海。海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无数的方向,不确定的道路——而十月之海,似乎只代表丰收的良田和开掘的矿藏,数不清的鱼群就像生活在大海里的星星。
码头 阿占绘
我在码头画速写,侧锋中锋偏锋,笔笔叠加。画面中的渔民,是无数渔民的混合体,额头上刻满了航道,满脸粗暴美学,海蚀风蚀之后,像雕塑一般呈现出金石之气。他们身旁的大海,是无上的基座,是人类的子宫,我的脑海里开始回放古老的渔歌,有领有合,朗朗上口,随潮汐起伏。潮汐有多跌宕,渔歌的层次就有多丰沛,生命之铿锵也大抵如此。
肖老大来自斋堂岛,他跟我讲起了“跟流捕鱼”。有时逆流逆风,有时顺流逆风,顺也好,逆也罢,不控制住速度,是无法探寻到鱼窝的。有漩涡的海流是渔家最爱的“裤裆流”。漩涡怎么来的?自然是两股海流互相冲击而来,这种情况下,海水的溶氧量增大,海底生物多,浮游物也多,多种诱惑下,鱼群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在海上,肖老大让我用肉眼观察,一旦发现海面上有漂浮物滞留,久久不散,便是交汇的两股海流形成了一方特殊地带。两股海流还可以形成“水障”,将鱼群集中起来。当年没有任何科技设备,肖老大的爷爷出生入死,用一辈子的时间临摹抽象的海流图,铭记于心不算,日后传授给儿子孙子似乎更为重要——海流是鱼的交通要道,若把网下到了流外,便收获甚微,赔本饿肚子都是眼前的事……
到了肖老大这一代,已经拥有两条480马力的大船,船体28米长,雷达、鱼探仪、北斗导航等一应俱全。开海后,鱼汛密集,他驾驭着大船连夜拉网,每天早上靠港,带回鲜货。靠港前,他将海货的照片发给老婆,老婆在朋友圈里预告,很快便被大小鱼贩、酒肆老板和附近居民订购一空。每年秋天,是肖老大最开心的日子,鱼群是他的,星月是他的,撒网的时候,他扯着嗓子吼了起来,浑身上下都有一种风来则应、风去不留的自在。
得自然馈赠,黄海100海里以内的鱼,无不鲜美可口。肖老大似乎在透露某个秘密:黄海大陆架以花岗岩为主,100海里以内的海底是岩石生态,100海里以外就是泥沙生态了,岩石生态海水纯净,鱼儿吐纳清新,腥气少,肉质嫩。
这一边是渔把式的喜不胜收,那一边是半岛人家的口腹满足,二者汇聚成真切的幸福,绕长风而行,沿街巷流动。清蒸让秋天的虾蟹获得了食物所能得到的最高礼遇。须知道,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清蒸,比如要有极高的鲜味、形体上的健美和神态的安详。秋天的虾蟹便一直享有如此礼遇,标榜着用料上的简约主义。
开海如开挂。即便没有时间奔赴城外的渔码头,城中的东西南北,还有数个农贸市场来保底,让无论居住在哪一方的半岛人家都可以就近逛逛,买几样当季的海货回家。章鱼叫八带,牙鲆叫牙片,木叶鲽叫鼓眼,孔鳐叫老板鱼,黄鲫叫黄尖子,虎鱼叫逛鱼,许氏平叫黑头,黑鲷叫黑加吉,一种鳕鱼则叫大头腥……人们直接使用当地渔村的俚语,这些入乡随俗的名字,像一个个居住密码——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半岛待的年头多与少,都能从中听出个大概。
除了叫法任性,做法也各色。以秘制烤鼓眼为例,之前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鱼去皮,用料酒、葱姜、花椒和盐腌起来,再风干。烤,更见讲究,鼓眼放在炭火上,抹猪油、葱油,九成熟时,撒辣椒面、孜然面,继续烤,最后再抹少许葱油才算完成。鼓眼虽不如鲅鱼肉厚,却更紧致,入味深,有嚼头。顺着鱼肉经纬,一点点用手撕着吃,最好配当日鲜啤,一仰脖,至于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吧。
整个十月,我都不肯离开半岛。一片片海,一个个码头,都让我发呆和出神。在大海的牧场里,在月亮的银簪下,我甚至能听到一种声音,那是盐从空中静静地覆盖下来,嘈杂被消弭,繁琐被轻简,有那么一刹那,人们纷纷停下来,不慌,不忙,不俗,也不老了。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3日 15版)